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河>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虽不及"红高粱家族",但也不能遮蔽其自身的光芒,其中感觉描写与色彩运用是莫言作品的显著特色.<枯河>用美学的视角,从感觉心理、变异、色彩等方面,开掘这短短文字篇幅中亦真亦幻的感觉世界,体会主人公小虎一步步迈向死亡的心路历程,并唤起我们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2.
荐书     
《创造》2011,(8):108-108
《蛙》莫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27.00元《蛙》: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而在主题上,当代中国生育史是之前作家们很少涉及的话题。小说因为书信和剧本糅合为一体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3.
精英     
莫言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  相似文献   

4.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5.
蔡华 《当代思潮》2012,(11):48-50
苑纪久老师是文坛老前辈,今年80岁高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心情一定极为独特,一定百感交集,因为,莫言在保定入伍当兵的时候,莫言在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莫言在为接踵而至的退稿信苦恼着的时候,苑老师正在保定《莲池》杂志主政编辑部工作。他与莫言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定很有意思,是独家新闻。记者在莫言获奖喜讯传来不久采访了苑纪久老师。  相似文献   

6.
刘澍德同志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也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家。他的那些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富于地方生活色彩的小说,一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是门前一条河》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丰乳肥臀》自面世以来多有争议,它在莫言获诺奖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丰乳肥臀》事件包括争议、停印、畅销……等。欲望狂欢、苦难宣泄与文学讽喻交织的《丰乳肥臀》世界是"作为老百姓"的莫言写作立场针对当代语境中所建构而成,现实主义特质与感官化盛宴的论争使得文学媚世问题凸显。作品从审美内涵、期待视野、作品传播这三个层面叙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迁,以及这种期待视野对莫言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
自今年六月电视片《河殤》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来,尤如在一潭平静的春水投进了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爱之者有之,憎之者亦有之(本刊上期对此已作简要介绍).何以一部六集电视片《河殤》的播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呢?引发一声迄今未止的《河殤》热?这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诚如《河殤》主要撰写者苏晓康所揭示的那样,《河殤》的构思目的在于"呼唤全民族反省意识",在于引发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而作为一个拥有十亿多人的泱泱大国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政治观点的人,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性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差距很大的感情与感受,因而进行反思的角度也就大不相同.要求所有的观众在《河殤》的内涵方面达到共识,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有一点是《河殤》的欣赏者和反对者、赞扬者和批判者共同肯定的,那就是它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博大而又深邃,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是否能科学而又正确地解决这些重大课题,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改革事业的命运.我们认为,在今天推出《河殤》这样气势不凡,敢于触及种种敏感问题的电视片,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不论是多么激烈、尖锐的论战或争辩,都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河殤》一至六集的标题是《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限于篇幅,我们仅将《忧患》的解说词选发,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1.
正本期首次推出《莫言研究》专题,期望别开生面为学报吹来一缕清风,让读者诸君喜欢。首次开栏,有幸邀请到了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莫言研究团队几位学者撰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立意阐释了诺贝尔奖得主作家莫言及其著作,给人以新鲜的启发。以研究女性文学见长的青年学者程春梅博士梳理了从1986年莫言发表小说《红高粱》至今30多年中国新时期性伦理变迁的翔实资料,撰写的《从红高粱小说版到剧版的改编看新时期中国性伦理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地处古代的齐国,齐文化风流潇洒,洋溢着自由精神,荡漾着万丈豪情,齐地的婚姻恋爱观念非常开放,这种风俗民情深深影响了莫言的创作,小说中那些放纵潇洒,富有自由生气的女子即由此而来。另外,齐地也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皆有人性;莫言受此影响,创作的女性既神秘,又善良,这些在幻魅世界、人鬼之间出没的神秘女子形象是莫言受齐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宁明 《求索》2012,(6):75-77
莫言著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篇小说二十余部,短片小说八十余篇。其中四部长篇小说《红高粱》(2000)中的人物余占鳌,《丰乳肥臀》(2003)中的司马库,《檀香刑》(2005)中的孙丙,《生死疲劳》(2006)中的蓝脸,身份不同,个性相异,却共同诠释着各自的"自由",有感性的自由,亦有理性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寻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匪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打上了西方"自由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社会充分肯定《民法总则》的立法内容和意义,并积极学习《民法总则》之际,民法典分则各篇的立法进程亦深受关注。"两步走"的立法方案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采取"两步走"方案。第一步,编纂《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分则各篇。立法机关目前考虑分则各编为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  相似文献   

15.
8月20日下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这项中国文坛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6.
赵勇 《同舟共进》2013,(10):81-82
2012年5月,百名作家、艺术家“抄《讲话》”酿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事件。而2012年10月以来,抄写了《讲话》并且不断回应这件事情的,似乎也就剩莫言一人了。这也难怪,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伴随着巨大的荣誉,也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而“抄《讲话》”便是这批评和质疑的一个“声部”。  相似文献   

17.
马丽娣 《前沿》2013,(4):139-140
莫言的获诺奖作品《红高粱家族》(RedSorghum)受到国内外广泛评介,通过观照莫言作品与其他西方国家重要文学奖项获奖作品,可进而探究莫言作品获诺奖的根源所在,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理解的对话通道,使中国文学更快更广接轨世界文学。本文选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孤eEchoMaker)和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Wolf Hall),简要论述三部作品的可观照性之后,从作者主体性方面来进行观照,探讨中国文学在向世界文学国际标准化过渡中的融合及至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18.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莫言的诺奖和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让世界狠狠地记住了亚洲。  相似文献   

20.
<正>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所以,通过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来看当时的婚恋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历史时期太长,相关作品太浩淼,我们无法一一细致展开说《诗经》时代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婚恋爱情,也无法细说杜甫时代的新婚燕尔夫妻分离丈夫被抓去充军的苦楚,亦不能细细品味《西厢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