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诗的变革,包括内容和艺术的变革。内容的变革是原则稳定,具体内容随时代和诗人取撷而定;诗随情迁,各从其便。艺术的变革则较大较多,以"体式"说,是变化无穷,从有关格律说,中国诗词格律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中又有诗、词、曲等格律的不同。诗词格律的子格律,也有多种体式。这众多的体式,律绝对仗,长调小令,对专业写作者来说,尚可  相似文献   

2.
诗缘相投的闻一多和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曾一起切磋诗艺,共同倡导新诗格律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格律诗,进而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新格律诗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新时代。但是,他们的新诗格律理论与创作却又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诗学价值,从不同的方面为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谈诗     
一提起诗,古今的好诗名句就会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是诗句的意境感染。生活在这个文化悠久的中华诗国实在是有幸得很。试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的20字,反映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豪迈心情。这首诗格律严谨、对  相似文献   

4.
汉藏语系是我国的主要语系,它所属的成员除个别语言(如珞巴语)和方言(如藏语安多方言)外,都有声调。 字(一个音节)单读时候的声调叫做本调。但是在语流中,许多语言或方言的字调往往跟单读时不一样。这种在语流中改变了的声调叫做变调。 变调有连读变调、轻声、迭字变调、补偿变调、类推变调、格律变调等几种。汉语方言的连续变调、轻声和迭字变调,已有不少文章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是其他几类还讨论得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对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接受,最早体现在诗集《烙印》的格律化追求中,这种格律化追求和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有紧密的关联。臧克家在追求新诗民族性的同时,疏离了新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张力的缺失,是臧克家接受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周锋 《求索》2012,(3):184-186
中国新诗的形式建设中,格律诗体与自由诗体两种体式之争持续不断。事实上,中国新诗形式的核心问题是节奏,诗歌体式亦是根据节奏"相体裁衣"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诗的形式就是以节奏为本的节奏体式。中国新诗在节奏体式的探求上,出现了主张走格律体之路、走自由体之路和先走格律体之路后转向自由体以及先走自由体之路后转向格律体等错综复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节奏体式的营构要和内在情绪的节奏相应合。  相似文献   

7.
《创造》2010,(1):51-51
年关将近,邻邦日本选出了年度汉字"新",我们却无法用一个字来浓缩这一年。中国2009年网络热字盘点,注定是一次挂一漏万的筛选,有的一字千金,却不足以刻画大千世界的是非曲折;有的一字不差,命运起承转合却大相径庭。盘点只是提醒,唯愿对抗遗忘,若能铭记于心,社会就在前进。  相似文献   

8.
陈辽 《江苏政协》2012,(12):33-34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相传为黄帝时表现先民打猎生活的二言诗,到先秦时期四言诗为主、两汉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为主、隋唐时期七言诗为主,以及后来两宋时期词的流行、元代散曲的崛起等,全都是有格律的。即使是诗体自由的古风、歌行,也是有格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来,引进了西方诗歌,于是有了自由体新诗。其实,自由体新诗据以仿效的西方诗歌也是有格律的,只是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格律罢了。闻一多  相似文献   

9.
蓝田股份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至184亿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然而一篇600字的短文却几乎“搞死”了蓝田。究竟是什么这么厉害?其实只是一个字:“信”。 这不难使我们想到走向WTO的15年,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如露珠般顷刻蒸腾,可这15年,却在滔滔大河中激起了千层浪。精诚所至,“世贸”为开。就像叫了声芝麻开门后,大门敞开了,迎面看到的是一个“信”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务员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只进不出,公务员在未来几年中将严重超编。干部制度改革一路推进却总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全文约1.2万字,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却是其中的11个字“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其实除了这11个字,工作规划中并没有对公务员退出机制做进一步说明,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公众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世上的“乱臣贼子”,往往都是倒行逆施者,就像一个违反交规的莽汉,逆行在道路上,害人害己。这个“逆”字,看起来确实可恶。可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却涌现了一大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最美“逆行者”。这一个“逆”,又是何等的壮举。  相似文献   

12.
充满意义的形式——论胡应麟《诗薮》对绝句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诗歌这种体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其形式上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及自觉运用大大促进并升华了诗歌的表现内容。诗歌的格律突出体现了形式方面的个性,这一个性拥有高度的生气,它是促成唐诗呈现出骨气端详、兴象玲珑的整体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中对绝句论述的分析深刻探讨了格律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事在人为     
本期刊发的关于湖南民政工作的一组文章,虽然只反映该省民政工作创新体系和显著成就中的一部分,但滴水见海,却展示了湖南民政工作的全貌,更镌刻着全省民政人的艰辛。一个经济欠发达省,甚至有的是该省的老区、国贫、省贫的市、县,民政工作却搞得有声有色,打造了自己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叫得响的“品牌”,这就有力地印证了“事在人为”这一真谛。 事在人为这句老话,其内涵丰富深刻,关键在这个“为”字。湖南省的民政工作改革与发展在近几年业绩瞩目,就在于民政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为”字上下功夫。 “为”的第一要义就是…  相似文献   

14.
旧时两广一带,家用春联颇流行只贴两张红纸,纸上不写一字,称作“无字春联”。此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大臣陈宏谋。陈宏谋是广两人,曾官至户部尚书,年老退休回故里后,每当除夕将至,乡人多以春联索书于他。陈宏谋接受以后,却不写一字,也不让家人代写。届时各家来取,就以原纸奉还。乡人十分惊奇,问他为何不写一字,陈公说:“有字不如无字好。”各家听了,都十分高兴,欣然把红纸拿回家贴在大门上。路人见到无字春联,深以为奇,就问  相似文献   

15.
人是最聪明、最复杂的动物,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只把“人”字造成一撇一捺。仅仅两画,够简单的了。“人”字写起来简简单单,而生活中做人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和平区有个酒家,门面不大却别有特色。单看店名就与众不同:盛有声。“盛”字借了沈阳旧称“盛京”一字,“盛有声”又与“胜有声”谐音,正好切合了“无声胜有声”的意味。这是一家残疾人自愿组合的聋人酒家,服务员自然以聋人为主,且大多是沈阳本地人。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  相似文献   

17.
乡愁,多年前就知道这个词了。一个“愁”字引出许多迷茫。隐约得知,乡愁,是思乡心情的一种表述,心存怀念,却又难以企及,此种无奈,便是“愁”之所在了。  相似文献   

18.
袁香琴 《理论月刊》2014,(1):101-104
拼合字是方块古壮字与水文中共有的非常有特色的一类字。就拼合字的构件、造字方式、形成过程等方面而言,水文与古壮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能对这两种拼合字的内部构成进行具体分析和比较,当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文字中的拼合字对借源文字的借用和改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拼合字对本民族自源文字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魏龙豪、吴兆南,上台鞠躬!"常听台湾相声的听众对上面这十个字绝对不会陌生,在所有现存的台湾相声影像资料中,几乎每对演员都要在上台和下台之前自报姓名,并来上一句"上(下)台鞠躬"。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台湾相声演员的标志,并融入台湾民众日常用语之中,甚至影响到台湾的政治人物。陈水扁在位最后几年就曾多次宣誓,只要自己遭到起诉,就会"下台一鞠躬"。相比之下,作为相声这门艺术发源地的大陆,现在却  相似文献   

20.
古人造字真是惟妙惟肖。一个“卡”字。细细琢磨,却让人咂出味来。从上看是下,从下看是上,一横像一条鸿沟,一道深渊,让你上去了就下不来,下来了就别想轻易上去。这就是名符其实的“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