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增加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谐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先进性与普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的道路维度看,党的文化建设彰显强烈的阶级性;从民族性文化到阶级性文化的理论维度看,党的文化建设重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呈现意识形态发展向度;从制度缺失与群众运动高涨并存的制度维度看,“斗批改”思想形塑群众性政治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三十年,意识形态向度的文化建设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历史镜鉴今天,在文化建设中不但要遵从规律,而且须以辩证态度分析和对待曾经走过的弯路,更要在文化建设中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4.
王学斌 《长白学刊》2024,(2):146-1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能够具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与思想特质,必当有其渊源有自的形成历程。揆诸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历程,文化自信塑造了其理论底色,文化发展道路明确了其发展指向,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其天下立场,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其宏远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与总体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现实性与理想性、包容性与原则性的高度统一,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正>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这一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行动,因用异常方式事实上结束了"文革"十年的历程而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当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具有不可估量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之一。但关  相似文献   

6.
魏朝强 《传承》2011,(25):24-25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执政六十二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的重要时期,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梳理党的发展经验,汲取党的发展智慧,为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探索。通过从中国共产党提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建设的角度,概述该论断提出的新时代背景和目标追求,重点论述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乡土文学是在启蒙理性的追求、时代的批判与俗世的阐述大背景中展开的。批判性主题的展现、理性价值的求取、乡土文化隐喻是早期乡土文学现代性特征的主要表证。早期乡土文学是乡土作家们带着理性的审视、反省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是在民族性视野中"人的发现"启迪基础上的"故乡的发现"。比照30年代以后文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中国文学"走出中世纪"的标志是早期乡土作家站在民族性认同的话语背景中,在创作乡土文学时对文学现代性的求取。  相似文献   

8.
傅琦琨 《湖湘论坛》2001,14(5):54-55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曲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和谐音──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了。 一、十年“文革”遗毒──精神失衡 十年“文革”,狠狠地“革”了文化一“命”,它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造成的损害及影响,远非十年、几十年时间可以弥补和挽回得了的。在它所造成的文化荒漠上重建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精神家园,比在它所造成的经济废墟上重建物质文明大厦,不知要难上多少倍。 “文革”期间,那些政治野心家们为了篡党夺权,上演了一幕幕闹剧、丑剧。他们标榜自己“最最忠于”…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其具有显明的三重维度:开放、先进、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刘泽发 《传承》2008,(8):40-41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置于十条宝贵经验之首。这表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欲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方面的研究,乞求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83年至1987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整党。为彻底清除党内存在的"左"的思想,真正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党达成共识,进行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便成为这次整党中思想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整党中彻底否定"文革"是军队提出的,进而得到中央的认可和推广。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是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继续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置于十条宝贵经验之首.这表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叉.本文欲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方面的研究,乞求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共青团组织所属的各级团校,大多始建于建国前后,“文革”期间全部停办,1978年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开始重新建设并陆续恢复办学。20年来,全国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根据党在不同时期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团干...  相似文献   

14.
我这位85岁的老"三农",在"文革"后的几十年中从未来过"黄泛区"农场。今年国庆前夕,和老友闫鸿飞、刘凤琴相约来这里参观学习。短短的几天中,走马观花地看了许多精华项目。  相似文献   

15.
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鲜明论断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发展已经进入承载更多使命、擘画更美好蓝图的阶段。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包含了更多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国快速和平崛起,需要追求自身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尧明  沈贵鹏  卢俊峰 《群众》2010,(11):32-33
<正>华西村在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雨历程中造就了"实事求是、追求卓越、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精神所内蕴的核心价值,凸现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是华西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广泛学习华西村新经验,用华西精神诠释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好地学习借鉴推广华西村新经验,加快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上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2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这条方针概括起来就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公安部党组多次强调加强公安科技工作,促进公安工作技术装备现代化,为增强和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服务。我国建国后的公安科技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文革”前十年(1956年到1965年),公安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较快,奠定了基础;“文革”十年,公安科技  相似文献   

18.
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都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了解"宗旨"和"务必"的内容,是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常识之一。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以往历程一再证明:认真贯彻"宗旨"、践行"两个务必",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革命和建设就少走弯路。党即将走过92年光辉历程,已褪去早年的青涩,变得成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党自身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但理论和实践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宗旨,离不开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党 80多年特别是近 13年来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 ,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十条基本经验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规律性结论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创办于1957年4月,创办时称为广东省政治学校,1960年11月改名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1966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办."文革"前的十年,学院共办班16期,培训学员3397人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于1983年9月复办.为适应统战工作的需要,目前我院同时加挂"广东省统一战线干部学院"和"广东中华文化学院"两块牌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