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地区民族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深入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古籍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创新开发利用体系的考虑本文做了如下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关于西部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华 《思想战线》2001,27(2):7-10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改变西部落后的面貌,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关于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到江泽民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三代领导人各有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西部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吴素芳 《西部社会》2002,(12):33-3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既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建国50多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还提供了大批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乃至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已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扶贫攻坚战略与西部开发战略的相互衔接、西 部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等,从各方面给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件,针对这些有利条件,作者提出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邓光奇  张雍廷 《前沿》2003,(11):75-78
西部地区普遍拥有的优势旅游资源 ,为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三代领导人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5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人十分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他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伟大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事,也是中东部地区和全国的事。中部地区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承东启西,东引西进,搭上这班车,把本地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一展望21世纪,在国际关系总体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对人才的聚集力和吸引力还比较弱,随着西部人力资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同时,也分流了很多优秀人才,而东部地区的一些人才转向西部谋求发展则往往需要以项目开发为媒介。因此,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西部人才总量和质量远未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英 《前沿》2000,(10)
本文着重论述了西部地区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应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战场 ,克服困难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西部图书馆事业再上新台阶 ,为西部经济的腾飞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我国西部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生态特色的特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立足现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治理为手段,绿色受益为目标,补齐生态脆弱短板,展现地区生态特色,激活区域发展潜力,为西部地区实现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其自身的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跳跃式发展,应选择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由低到高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这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西部地区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在于法制建设。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状况,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与要求,讨论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主要思路。作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国家法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和完善法制监督则是当前和今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内在深意是打造西部大开发的2.0版,绘就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图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新"体现在:以新发展理念为新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新目标、以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为新引擎、以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为新主题、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新突破口、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新目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背景下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于加快形成西部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城市化发展、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公众福利水平、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朱学敬 《创造》2001,(2):16-1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好人才问题很重要。而优化西部地区人才结构则是解决西部地区人才问题的关键。因此,认真研究和探索西部地区人才结构的优化,对于西部经济社会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人才结构必须优化   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国有经济困难较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不仅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全国的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利影响。因此,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蓝波 《桂海论丛》2011,27(1):81-85
10年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发展条件差别较大。根据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通过实施增长极发展战略促进西部加快发展是今后西部开发较切合实际的选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发展条件优越,可作为西部地区带动增长极进行培育。国家应该在西部地区选定更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加以重点扶持,使它们迅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与东中部地区的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秀霞 《桂海论丛》2009,25(4):122-124,F0003
以网络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追赶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经济有助于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网络经济为西部地区加速追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7.
曾德盛 《当代广西》2004,(11):39-40
西部大开发的突出问题是民族地区开发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全局。在西部大开发中,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 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统筹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西部开发已成为全国发展的大局。没有西部  相似文献   

18.
杜宏刚 《前沿》2004,16(4):190-192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基础薄弱 ,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人才匮乏 ,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发展文化教育、提高西部地区综合素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整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但应用推广缓慢,预期效益不达,这说明云计算在应用中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分析了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阐述了云计算对于西部地区信息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刻分析了云计算在西部地区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西部地区当前信息化应用需求和实际,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积极开展云计算技术应用意义的宣传培训工作,组织制订完善云计算产业和应用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导向政策,以电子政务应用为重点抓好行业应用,积极支持研究解决云计算的相关安全问题,组织研究建立云计算应用推进的适宜商业模式,推进西部地区宽带工程建设,提升网络覆盖和传输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协同学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多样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引人入胜的自然生态,发展魅力独具的旅游业可谓得天独厚。本文尝试将西部民族地区设定为整体的系统单元,运用哈肯协同学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作理论上的架构。论文指出:区域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序参量,宏、微观政策环境是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的控制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