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侯长振 《前沿》2008,(10):165-168
“现代性”概念及其知识体系的出现使得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解找到了一个更具有整合能力的阐释平台。本文着重梳理了如下三方面的问题:“现代性”提出的语境;“现代性”的界定;“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期在总结的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某种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现代性的有关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两方面入手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总体上而论是一种近代性质的文学”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不能用西方文学发展的模式来硬套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 ,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来讨论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6.
黄柏青 《求索》2008,(3):100-102
中国关学史研究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的目的,二是研究的对象,三是研究的工具、方法、手段,四是研究的结果、影响。这四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关学史研究是中国现代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语境下,由于现代性的诉求一直在"进步观念"的笼罩下,审美现代性问题常常被描述成"美学独立自主性"在一种"工具主义理性"下的活动,这种活动带有很强的伦理学症候.  相似文献   

9.
波德莱尔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带有独特的诗意,来自于他现代性体验的极致化。同时,中国意象和其他诗性意象结合在一起,彰显了波氏在现代时间的碎片中重建某种整体秩序的努力。而在中国方面,波氏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新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戴望舒那里体现为对波氏的官能化符号进行的朦胧化和抽象化处理,而在卞之琳那里,则蕴含了现代性的机械时间中个体情感家园的毁灭,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乡土文明的追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产儿”,巴金不同于一般“五四”启蒙作家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现代启蒙进步理念的高扬者,又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两者的容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构成巴金特殊的精神景观。“自由德性”是巴金从无政府主义中获取的思想精髓,这使他拥有永远指向未来的现世批判武器,也是他晚年审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是西方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一个现代文学理论流派,它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同步,并对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考察这种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具体过程与独特之处,并指出此种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以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作为自我确证的基础。现代性凭借其反思性与超越性将自己变成一种最终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主体和现代社会根深蒂固、安身立命的内在支撑。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性仍未能作为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和主导性文化模式全方位地扎根、渗透到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的中国语境,摆脱情绪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分析,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鲍曼停用了"后现代性"而代之"流动的现代性"。对鲍曼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术语的置换",更是一次"思想的转向",即由"后现代性"思想跃升到"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提出,既是鲍曼对当代西方发达社会结构性转型深入反思的结果,也有后现代性概念局限性的原因,同时也是鲍曼思想发展的内在出路。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不再是经济危机,而是合法化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而引起的。由于人们对国家干预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又进一步导致动机危机,即人们缺乏参与政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而这种动机危机的发生又与新教伦理等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受到冲击有关。科学文化、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以及普遍主义道德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某些新要素还是有可能重新激发人们的动机的。哈贝马斯把合法化危机与合理性危机、合法性与合法律性区分开来,把合法性的问题与普遍利益的问题联系起来。现代社会中的艺术运动,特别是先锋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摆脱经济系统和权力系统的干预,并与它们展开斗争;但先锋艺术有一个缺陷,即它变得脱离生活而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哈贝马斯认为,在生活世界中,尤其是在公共领域中艺术评论家的解释和宣传可以被用来消除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这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政治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与特质,政治现代性的成长也体现了其逐步积累和丰富的动态过程。中国独特的历史、现实、文化和传统,使得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西化尝试、理念革新、盲目照搬、理性务实等阶段,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使经济与政治形成了良性互动,从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着政治现代性的内涵,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现代性中,人们唯独忽略掉了人的本质层面的“新现代性”。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中的“改革文学”,是中国“新现代性”的第一声号角。改革初期,人们把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速度和数字”,其背后深藏着时间焦虑,在过于关注时间的同时,忽略了空间维度的思考,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利益、权力的空间冲突逐渐凸显。《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和经典文本。在一开始就暗示了“新现代性”的发生和现代化建设即将要走的全部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海阔 《理论月刊》2008,(8):32-35
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精髓使之能够成为人类现代价值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与媒介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获得了在世界传播的特性。中国现代性的传媒复兴之路,应当借助政府、传媒资本和知识分子等力量。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7,(9):26-26
石长顺、童文杰在《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新兴媒体发展迅速。由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功能,它收视更方便,产品更多样.互动更自由,能随时随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愿望.市场前景诱人。但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