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初政治家、思想家贾谊通过总结分析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极力主张德教治国的思想.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尊儒的要求,但他强调崇六艺,兴礼乐,以礼教民,重视儒家思想对治国的作用,成为后来汉武帝重用儒术的先导,并且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光 《传承》2010,(13):1-1
<正>我国自古就将治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因为在我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里,家国同构,治家就是治国。老一辈革命家在治国与治家的关系上,为我们今天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立了一面镜子。周总理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同样也是治家的榜样。他对亲属的要求与教诲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世界上谁是最能够管理政府的(人 )呢 ?他认为是“医生”。马哈蒂尔对他的话作了一番解释。他说 ,医生治病的方法就是先把现象拿出来 ,病状找出来 ,然后通过化验、诊断 ,通过各种办法找出病因 ,开出一个药方来解决这个病 ,再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 ,就要采用另外的措施。治国和治病是一个道理。治国也需要先把它的问题提出来 ,然后通过各种办法 ,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它。法律之于医学更应该是治国之学。我们现在讲依法治国 ,也就是这个观点的体现。从历史看 ,法学本身也是一个治国之学。清末法…  相似文献   

4.
官性根 《求索》2005,(1):182-184
北宋时期四川郫县人张俞的治国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他的关注民生、任用贤人、文武并重、先内后外、不满过分专制、追寻圣人之道等治国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属于传统经学范畴的《诗经》,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鉴赏和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其在治国理念和个人道德品质方面的教化作用,即"诗教"。它所倡导的仁政和法治社会,以及个人的善良和美德对于古代乃至当今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策瞭望》2014,(2):56-56
人们谈起中唐时期的唐宪宗.就不能不想到置于他御座之侧的一道道屏风。这些屏风刻录了三皇五帝的治国之要.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件重要法宝。宋人编写的《容斋随笔》有一段详细记载:公元805年。唐宪宗即位后.为了励精图治.效法圣贤,振兴逐渐走向衰落的李家皇朝,他不仅早起晚息,用心诵读历朝实录。从中汲取兴亡衰败的历史经验,而且还把《尚书》、《史记》、《汉书》和《三国志》中特别有借鉴意义的警醒之言和治国之策。  相似文献   

7.
孟子“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 ,也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的“仁政”理论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邹远志 《求索》2010,(1):118-120
葛洪虽提出道本儒末的口号,但却是尊道贵儒。他以道家道教修身而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尊道责儒文化观符合他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文化观的形成是魏晋玄学深入发展与他对家族文化传统自觉认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韩国一位汉学教授曾跟我说:“你们现在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很紧张啊,你们治国就可以了,要是平了天下我们怎么办?”其实他就是对文化差异没研究清楚,这是春秋战国时的话,平天下是指“四海之内”,就是指中国。因此,  相似文献   

10.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深刻力量。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包括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对于深刻领会和把握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意结合新时代实践,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精用宏,化古为今,以阐述思想,遣心寄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智慧与经验。他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相似文献   

12.
周进 《小康》2006,(4):81-81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即刘伯温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智达之士。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说法。他不但帮助朱元璋制定策略平定天下,在治理国家上也有着卓越的见解。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新生的大明王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刘基深谙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认为,治国好比修葺住宅,应该去腐恶、换新材,主张唯才是举,排斥一切宗派偏见。左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最早的谋士,被封为左丞相、太师、韩国公。由于李善长日渐专权,朱元璋对他产生了猜…  相似文献   

1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理论和治国经验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 ,是对 90年代以来新形势下治国实践的科学总结。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坚持法制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所谓培养人才,主要是指培养治国理政人才。以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言,读书在于明理;而明理必以对现实社会的广见博闻、对实际生活的切身体会为基础,否则,即使对书本词句烂熟于心,也不能深刻理解,不能深切领悟,因而也就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讲了这样一番道理,他说:"齐地世代刺绣,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9,(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语》中所表达的政治智慧,如安民富民、社会和谐,以德为先、用好人才,渐进变革、中道而行等,一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我们更好地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增强执政能力、做好新时代治国理政,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极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既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关联。法德兼治是科学的治国之道。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治国方略的有效途径。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他强调指出,我们  相似文献   

17.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是诸葛亮任蜀国丞相时,所持有的重要治国主张.他生动解释说:国家有贤良辅助,犹如房屋有坚柱支撑.柱细房屋必将坍塌,辅弱国家必将倾倒.为此,他严正指出:“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亡有也.“……  相似文献   

18.
<正>"无为而治",曾经有人有时候讲得相当多,甚至有人理解为"领导要超脱","不要管那么多",当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在此对"无为而治"也谈谈个人的一得之见。据考证,在《道德经》中没有明文"无为而治"这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又确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以"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思想,与他的出身、经历有直接关系。对国家的治理,他主张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的手段做到"无不为"的目的。所以,"道法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9.
他走来了……豁达的面庞镌刻着沉稳与坚毅,矫健的步履凝聚着朝气与执著。他一路走来,开创出工作新局面;他一路行过,身后是大众好评如潮。他,就是山西省晋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治国。作为民主党派一名普通成员,笔者听说李治国大名的时间已经很长,早在他担任晋城市城区区长、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体系。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推动治国理政活动科学化的现实需要。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要避免碎片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习近平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势"、"道"、"术"来展开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势"、"道"、"术"的把握上,治国理政之"势"、治国理政之"道"、治国理政之"术"的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