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苏 《时代主人》2007,(11):44-45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张脸。成都这个城市.骨子里透着乐观,它的脸上只有喜怒两种表情。在这里几乎听不到普通话,大街小巷里全是浓浓的川音,即使你与他们讲一口标准普通话,他们也只是对你憨笑着继续说着“干啥子么”或是“要得”。这不是傲气,而是成都人实在太耿直也太快乐了。这个城市没有我想象中的繁忙和奢华.是怡然自得的。  相似文献   

2.
巴蜀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专属的地域特色,也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巴蜀饮食文化内涵、充分把握巴蜀饮食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分析巴蜀饮食文化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保障不足、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效应缺乏、创新性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巴蜀饮食文化的文旅融合应从深化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改革,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争软实力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谋求巴蜀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一个较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对许多名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察巴蜀文化对邓小平品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邓小平的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思想和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4.
余茜 《传承》2008,(14):34-35
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一个较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对许多名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察巴蜀文化对邓小平品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邓小平的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思想和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5.
富饶的巴蜀地区孕育了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文化。从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并考察其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风景秀丽、地势险固、兼容并包是巴蜀地区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吸引大量文人入蜀的原因所在;在巴蜀文化中生活的诗人,创作有大量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但外地入蜀诗人难掩思乡之情,诗风多悲愁,由于蜀地道、佛两教兴盛,诗人对此也多有描写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巴蜀豪族是西南地区最早出现的豪族大姓群体,自汉代形成以来,受地域社会政治变迁的强烈影响,几经起伏,呈现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发展轨迹。隋唐时期是巴蜀豪族势力逐步衰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转折期,随着王朝易代带来的地缘政治结构变动和王朝统治力量在巴蜀地区的不断深入,巴蜀传统社会势力的发展空间大都被压缩到了边缘地带或基层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巴蜀豪族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形态、结构特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表现出了豪族阶层向“富民”阶层转化的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巴蜀学人的文字学研究,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肇始于西汉时代的司马相如、扬雄,著述内容摹仿秦代的《苍颉》而成文。此后历代绵延不绝,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唐五代两宋时较有成就,在石经文字、《说文》六书、隶体文字诸方面都有涉及;而在元明时代却处于相对低落状态,仅杨慎一人对《说文》、金石古文、经籍文献文字进行较广泛的探究,其成果值得称道,其余学者则无甚建树。  相似文献   

8.
民国街由重庆陶然居集团投资修建,位于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是以“民国历史,巴蜀特色”为主题的复古街区,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影视作品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层面。"摆龙门阵"、饮食与酒"和"赶场与泡茶馆"是三种重要的巴蜀民俗,它们在本土文化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摆龙门阵"民俗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饮食与酒"民俗作为重要的剧作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开掘和利用,而"赶场与泡茶馆"作为特有的社交方式具有民俗学的深层内涵,反映到影视作品中成为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前进论坛》2008,(7):41-41
原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同志曾在四川工作多年,对四川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对地震灾难中灾区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灾情传来,李蒙同志忧心如焚、彻夜难眠,他以一个在川工作多年的农工党员对灾区人民的赤子情怀,不仅自己带头捐钱,更想到灾区废墟重建工作的艰苦与漫长。李蒙同志为此在灾情发生后立即与在京的四川籍老同志以及在川工作过的老同志进行多方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四川这片文化沃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首选地。2006年7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故乡——成都金沙遗址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2.
林胜 《八桂侨刊》2010,(3):39-43
非正常移民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福州的个案调查,探讨福建省非正常移民活动的新变化,认为福建省非正常移民正在经历转型,福建省非正常移民转型其实是变化中的中国和全球社会的一种反映。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非正常移民活动还会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谢洪波 《求索》2012,(12):54-56
汉代流行在墓中随葬陶灯,陶灯作为照亮黑暗彼世的冥器,在造型上寄寓了此世的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认知和期望。各地的陶灯造型各异,其造型的地域性反映出地域化的丧葬观和灵魂观。汉代巴蜀地区的陶灯在造型上多为两类,一是西王母及相关形象,二是熊的形象,两者都具有超强能力和特殊的仙界身份,蕴含着汉代巴蜀人对陶灯的意义赋予——需要它为死者照亮彼岸之路,导引其魂灵升入天堂,更需要它导引魂灵庇佑生者。对汉代巴蜀陶灯造型及所反映的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巴蜀的地域文化特质及汉代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4.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46-150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15.
薛振忠 《新东方》2009,(12):26-28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滨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海南岛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及质量。面对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如何发展?笔者围绕两者的关系和加快海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6.
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地方节庆文化承载着深刻哲理,凸显着地域特色并启迪着生活之美。随着文化的跨国传播,丰富多彩的巴蜀节庆活动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目前,巴蜀节庆文化面临着传播意识、深度资源挖掘、旅游融合、创新传播等一系列挑战,需提高对外交流传播意识,构建节庆文化对外传播信息平台;深度挖掘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强节庆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打造节庆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对外传播载体形式,提升节庆文化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此“木匠”非彼“木匠”市场上出现了假冒的“谭木匠”产品!重庆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产品的小木制品连锁品牌企业。前不久,谭木匠公司在市场上发现了假冒的“谭木匠”产品。经公安机关审查后得知,谭木匠公司下属生产厂原厂长李良中利用自己掌握的谭木匠公司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料,伙同加盟商李卫东、谭平在广东省开设木业加工厂,生产销售假冒的谭木匠公司产品。三人作了具体分工:  相似文献   

18.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3,19(4):47-49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 ,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拉大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必须认真对待 ,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9.
谢洪波 《求索》2013,(4):84-86
东汉巴蜀地区出现了一种造型特殊的镇墓俑,瞪目吐舌,一手执斧、一手执蛇,极富有地方特色,是巴蜀特有的巫鬼信仰在墓葬文化上的观念显现。目前学界对该类俑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本文拟以巴蜀地区的巫鬼信仰为基本视点,从镇墓俑的出土情况、造型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基于地域文化的墓葬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邠 《思想战线》2001,27(4):10-12
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难题,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人"和"财"的问题,所以,扫除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必须解决好人的思想、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的素质问题;解决好资金的调配、筹措及引资等问题.处理好了这两个大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便有了"软"、"硬"件的保障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