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学热"再度兴起,且声势浩大,涉及广泛。一些学校也相继成立国学研究院或国学班。从涉及的领域看,"国学热"不仅超出学术讨论的范围,还渗透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学者对"国学热"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进行了争论和批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场"国学热"呢?  相似文献   

2.
当下,主流媒体与民间正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大典隆重举行;国外大学里孔子学院相继成立;孔子标准像发布;上海创办孟母学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北大开办乾元国学讲堂;央视讲读《论语》;《光明日报》开国学专栏等,还有人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读经”,读四书五经。就此如火如荼的国学热,笔者拜访了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泽龙教授。  相似文献   

3.
10月16至18日,为期三天的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让"国学"二字再度成为焦点。国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学习国学在当代有何价值和意义?记者就此专访著名学者吴光教授。  相似文献   

4.
《前线》1995,(4)
“国学热”该热在哪里?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李长莉博士在《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目前“国学热”研究有下面两种倾向应注意:一、把少数几个古代、近代国学“学圣”的著述和思想,视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和现状。二、把少数几个传统文化命题、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朴民 《党建》2010,(2):64-64
怎么界定“国学”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肖荻 《党课》2009,(10):122-123
就在媒体上的“国学热”似乎渐趋淡化之时,有件事又引起了人们对国学的关注。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次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讲道:“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显示了奥巴马政府中的中国问题专家正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相似文献   

7.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大致经历了"中学、国粹、国故、国学"这一演变发展过程。上世纪初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下,文化保守主义分子为强调民族性而提出了与西学相对的"国学"概念,而当今的"国学热"是在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民族复兴"和"和平崛起"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正"国学"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全民"国学热"的背景下,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提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国学,他认为国学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这对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政治智慧,也可为今天的领导干部在施政、行政过程中提供一些智力支持。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了王杰教授(以下简称"王"),对领导干部为什么需要学国学和该如何学国学等相关话题与王教授展  相似文献   

9.
正国学文化经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内外兴起了国学热,大中小学教育增加了更多传统文化内容,孔子学院在国外也遍地开花。在此背景下,国学并没有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进入党校课堂,党校课堂偶有国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的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便是开展文化价值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地位与发展问题;二是“国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围绕着这两个主题,人们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互不相容,却大都颇有见地,且言之有据。这场讨论现仍在进行,它使我国思想文化论坛呈现出十分热烈和相当繁荣的局面。总的来说,与80年代中后期以“西化”为主导思想的那种空想、浮躁的议论(其代表作便是《河殇》)相比,90年代的讨论是理性的和现实的。已很少看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那样的主张了,相反,要求重新审视国学,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为中国的全方位现代化服务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但也有缺陷。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学和台、港学者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作了过份的和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吴小如先生学术造诣深厚,在戏曲和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享誉海内外。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因为“认真、坦率和热情是吴小如先生为人处事的鲜明特点”.更因为他对传统国学的一往情深。因为热爱国学,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国学的研究与传授。  相似文献   

12.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就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6,(3):53-53
吴江在1月27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指出:作为一个堂堂大国的国人岂能不懂自己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毛泽东语)的国学!但是,话虽如此说,毕竟研究国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能回避。这是任何一个热心于研究国学的人(尤其是共产党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我的私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国学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唯物史观应看做是研究国学的“导言”。  相似文献   

14.
“国学热”中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所谓“重振国学”的热潮,有的学者明确提出要“重估国学的价值”。人们还记得2004年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引起海内外人士注目的大事,就是有国内外约50位学术界、文化界著名人士,于2004(甲申)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2004文化高峰论坛”,并且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宣言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表明了他们的基本主张。当然,“宣言”所阐述的文化主张也引起了争论。“宣言”中有一段文字尤其引人注意:“文化多元化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  相似文献   

15.
郭丽 《世纪桥》2013,(3):38-39
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日见炽热,国学热由此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学热再次掀起热潮,且其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参与人员更多。本文从国学热的现象出发,分析当前国学热的原因,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敦华 《新视野》2006,3(3):44-46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惟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在西学东渐占主流地位的100年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妙顾自然”为核心思想的“国学”,迎来了“西被”充满了“竞争”与“征服”思想的西方文化的时机。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涤荡,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精神家园",产生了民族自卑感。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使取得的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际社会民族身份的认同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在中国大地出现"国学复兴",甚至"还魂"的热潮。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之。首先我们要厘清何为国学?国学为什么会热?国学热的实质是什么?国学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学的兴起,是近年来文化界最为引人瞩目现象之一。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国学研究院”。随后.海外也成立了不少类似“孔子学院”、“国学会”的民间学院。2008年.政府出钱、民间捐款300个亿.在孔子的家乡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些工作对振兴国学当然很有意义.但国学是扎实而严肃的学问.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踏实的专业研究.“国学”才会流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07,(3)
辞“国学大师”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0.
(一)冷与热近年来兴起了一股以提倡“国学”为特点的“文化热”。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热得不大正常,应当降温。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仅仅是开始,热得还远远不够,应当加温。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热不热,而在热什么,怎样热。一些同志指出,由于“国学”这个概念往往被人赋予特殊的含义,还是以传统文化代替“国学”为宜。继承和发扬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