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时期的文学丰富、纷繁、复杂。从最初的“伤痕文学”,走向稍后的“反思文学”,发展到至今方兴未艾的“改革文学”,这三种文学现象,可以说是变幻多姿的新时期文学潮流中的三支主潮流。新时期文学这三支主潮流的变化,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了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2.
李琳琳 《青年论坛》2013,(1):134-138
在新时期文学从“共名”走向“无名”的趋势中,伤痕文学首发其声.苦难史与斗争史相互交织,伤痕文学以其创伤书写,展开自觉的文化建构.重新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具有文学史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是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当回首《讲话》精神走向文艺实践的五十年风雨历程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得不更瞩目于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发展阶段。不会有人怀疑,新时期文学是我国解放以来文学发展的最繁荣时期。不过人们同样也会感受到的是:新时期我国文学的发展又是谷峰波动,起伏失衡的。在经过了“伤痕”的渲泄,“反思”的深沉,“变革”的热望,“寻根”的文化开掘以后,我们的文坛一度也出现过创作的浮躁  相似文献   

4.
知青文学以其丰富而富有特质的创作在新时期文学画廊里留下了绚丽的一笔。成熟期的知青文学在整体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非知青化拓展;二是知青文学自身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垮台以后,“伤痕文学”、“问题小说”的问世,确实给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禁锢了十年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们在一定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时代前进了,发展了,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文学,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如果不能反映这个变化,仍然停留在往日那种对“伤痕”的悲歌,对“问题”的暴露上,就难免会使创作的路子越来越窄,甚至要走入文学的歧途。胡耀邦同志《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的文学艺术“反映我们国家、人民的精神火光,同时又作为精神的灯火,引导九亿多人民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高的  相似文献   

6.
1998年,台湾文坛围绕“皇民文学”问题展开一场论争。张良泽等美化、正当化“皇民文学”的论调,乃近年来台湾一股亲日仇华社会思潮在文坛的折射。陈映真等奋起批驳,指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与当前社会政治思潮的联系,在文坛树立起“统派”的鲜明旗帜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土回声原北京知青回延安考察侧记本刊记者/李华松题记:岁月的尘埃不会抹去青春的记忆。苍茫、深厚的黄土地不会忘记那些将稚嫩的生命植根于她的人。1994年随着影视文学对“老三届”描写作品的增多,社会对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知青人的关注随之增多。这些当年十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9.
叶辛是中国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今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常青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的是在相同背景下一代人的命运,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他的探索和追问,赋予了作品以文学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因而倍受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11.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涯同胞     
关于中国人在海外的故事,这些年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之多,几乎形成了象描写当年知青生活的“知青文学”一样的文学类型,有人称之谓“移民文学”,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作品,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等。尽管如此,在我看来还远不足以反映海外同胞在这些年中的经历、变故和状态。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文学实绩蔡毅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渴盼当代中国文坛能出现一些举世瞩目的大作家、大作品。但十多年过去了,文坛上固然涌现了一大批生气勃勃的文学新人和数量空前繁多的文学作品,也一度呈现了极为繁盛的景象,但真正能让人感到内容丰厚、影响深远的作品甚少...  相似文献   

14.
张浩文 《新东方》2008,(5):55-60
海南文学的新时期是指从1988年建省至今的时间段,这与通行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有别。新时期以来海南的小说创作成绩骄人,就纵的方面来说,它创造了近代以来海南小说创作的最好记录;就横的方面而论,在同一时期的所有文体写作中,小说的成就最高,它提升了海南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玉成 《中国妇运》2012,(10):45-46
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知青,也就能静静地坐下来,一集集看完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该电视剧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台湾文学,必然含有中华文化的基因。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现实政治等原因,台湾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显得格外敏感。这一问题如幽灵般缠绕着台湾文坛,成为数十年来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相互对抗、折冲的焦点之一,也是影响各时期台湾文学风貌的重要因素。台湾文坛在70年代兴起了回归乡土和传统的巨大浪潮,并在乡土文学论战中达到高峰,其后虽因“高雄事件”而遭挫损,但它对于文坛的激荡则自然地延续到80年代。1980年女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即可视为这种延续的突出例证。小说在男、女主人公的一段恋情主线上,串连了一个尚未现代化的农村家族中日常生活的诸般情事,无论是贞观和大信之间那含蓄深沉的爱情方式,或是家族生活中体现的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宽恕、厚道、忍让的道德人伦,都突显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某种特质。小说通篇采用的抒情笔调、“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7.
刘静 《求索》2008,(7):196-198
五四时期,以创造社为代表在文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主情浪潮,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其实,创造社的创作与其说师法于西方,不如说更接近于日本文坛热捧的“新浪漫主义”,而厨川白村对于“新浪漫主义”的界定和阐释对创造社最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不想忘记,也无法忘记,是想说成辉煌,其实又很悲凉的历史。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眼的表层来诠释,它是泛指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可从中国对知青这个词汇的社会认同来说,已经成为了对毛泽东在1968年12月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的高、初中学生的专用术语,后来也将1964、1965年及1968年以后到农村去的中学生囊括其中。所谓知青文学、知青电影、知青现象、知…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