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振岳 《实践》2008,(11):59-59
据新华网重庆频道报道,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走访了不少学校,走到哪儿都讲体育.他以毛主席当年说的一句话:学生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为纲要,指出在体育问题上,重庆一定要下决心,为孩子们想长远,让他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可以先办3件事:一是中小学校的体育课都要由一周两节改成四节.  相似文献   

2.
正金蔷薇张海星住在南山深处一幢墙上挂满中外黑白老照片的小楼里,那里阳光明亮,腊梅芬芳。他说:"我的枪,20多年来,在重庆和全国,都排在前面,而且还打到马来西亚和埃及那边去了。"他说的枪,不是他主编的8卷本影像巨著《二战纪实影像图典》中那些老枪,而是他作为厂商生产的射钉枪。张海星是20世纪80年代重庆知识界中非常活跃的"老枪",当时他是渝州大学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4.
几个孙子慢慢地长大了,朱德再和孩子们交流,会主动讲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也会提出明确的要求。他说:"干工作不要挑挑拣拣,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干好。"刘建参军了,他穿着新军装去看望爷爷时,老人家像对一个新兵一样,严肃地对他说:"到部队后,要服  相似文献   

5.
<正>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沈容回忆:1946年1月,我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工作。我们搬到翠明庄的时候,李克农是代表团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大家叫他"管家婆"。李克农长得很魁梧,神态严肃,自有一股威慑人的力量。有一天,吃罢午饭,我跟着李克农回到他的住房。李克农问我:"小鬼,有什么事?"我说:"想给你提点意见可以吗?"他说:"说吧。"  相似文献   

6.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机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不幸坠机遇难。他在离开重庆前一天说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遗言,也是他革命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细微之处见精神。极重自身道德修养即"革心"的周恩来,其一生虽德高望重、身居高位却始终视自己为共产党人中的普通一分子,时时刻刻关爱着他人,想着怎样更多更好地为民众做些有益的事,可谓洒满人间都是爱。这是他身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高贵品质。邓颖超曾用朴实的语言评价说:"他是一位人民的勤务员,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周恩来写传记的著名作家韩素音在谈及周总理这一美德时,也曾感叹地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8.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照片:邓颖超怀抱着一个小男孩,两人笑得分外开心.这个小男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荣高棠、管平夫妇的大儿子——荣伟民.这张照片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荣伟民只有几个月大时,便随父母来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生活.他活泼可爱又乖巧,深受同志们喜欢,是大家的开心果.因为荣伟民非常爱笑,周恩来开玩笑说他是个乐天派,就管小伟民叫"小乐天",管邓颖超叫"大乐天",称自己为"赛乐天".有一次,"小乐天"在办事处门口玩,刚好碰到邓颖超从城里回来,于是便乐呵呵地扑到"邓妈妈"怀里,大声叫着"邓妈妈,邓妈妈".  相似文献   

9.
正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在四师七十一团六连却有这么一个人,他靠一双腿,跑遍连队大小角落;他凭一张嘴,让许多感情濒临破裂的夫妻重归于好,让许多职工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让许多纠纷得以平息,让许多争执者握手言和……他就是七十一团六连首席调解员谢启晨。要说他的名字有多大分量,连队职工群众的口碑就是一杆秤。大家都说:"谢导来了,事情就好办。我们信他,服他。"对于大家封给他的称呼——"谢导",谢启晨也有自己独特的注释。他说:"我要做的就是为职工  相似文献   

10.
小舟 《廉政瞭望》2007,(11):28-29
他,是身家上亿的房地产老板。他说":别人要把我划到‘仇富’黑名单里一点都不冤。"他又说":别看我们这些人在外头人五人六地风光,但是在一些官员面前,装得像孙子一样。"  相似文献   

11.
智慧两则     
白纸上的小黑点一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相似文献   

12.
车工小高没事儿就捧着法律书籍看,下了班、周末就往司法考试培训班跑--他的理想是当律师.可是事与愿违,他接连三年司法考试都名落孙山.车间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组织生活会上对他说:"党员要爱岗敬业,你为啥不多学学本岗位的知识?"小高眼瞅房顶不吱声.支书又说:"你要是用学法律的劲头去干工作,那你的工作会干得更好!"支书话音一落,其他党员也七嘴八舌地帮助起小高来.  相似文献   

13.
正1948年3月的一天,胡乔木找到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着急地说要查找一份中央工委关于土改的文件。叶子龙说:"工委的所有电报都是马上送给主席的,一刻都不能耽误,这你是知道的。"胡乔木说:"我也记得主席好像看过这份电报,但他说没有看到,还跟我发了脾气。"就在这时,机要室的电话响了。叶子龙拿起电话,毛泽东的声音传了  相似文献   

14.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15.
据冯友兰晚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但每年总要到重庆去一两次。凡是从别的城市到重庆的比较知名的人士,蒋介石都照例请吃一顿饭。冯友兰差不多每次到重庆,都会接到送来的请帖。每次吃饭,大约有20人,座中常有别的城市的头头。蒋介石看见这些人总是问:"你们那里现在怎么样?"如果回答说很好,他就不再  相似文献   

16.
重庆刮起"傅高义旋风"4月8日上午,天气晴朗,在重庆江北机场,83岁的傅高义面带微笑,从博鳌论坛来渝的他,缓缓走出机舱。这不是傅高义第一次来重庆,但是,这一定是他在重庆引起关注最大的一次——他在重庆大约停留了33小时,各家媒体纷纷大版面报道,读者争相购买其著作,俨然在重庆刮起了一阵"傅高义旋风"。在重庆机场迎接的人群中,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是傅高义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便热切拥抱。刚进入休息室,傅高义就迫不急待地问周勇:"为何当  相似文献   

17.
善于倾听     
前年,我刚接任社区党总支书记没几天,一个五十多岁的瘦弱男子来到社区,说要"上访".我一听到这两个字儿立即紧张起来,忙看座上茶,问他"对哪件事儿有意见". 原来,他是一位下岗职工,夫妻身体都不好,家庭贫困.为了照顾他家的生活,每个月的三四号(日)社区都派志愿者给他家送10斤大米、10斤白面以及豆油、酱油各一瓶,有时还有十匝一包的挂面.可是那个月都中旬了,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才带人把东西送到他家.他嫌东西送晚了,就说了几句不客气的话.那位工作人员反唇相讥,说"给你送来就不错了",然后放下东西就走了.他这是来找书记"告状"的.他的情绪很激动.  相似文献   

18.
图天下     
正1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以"重庆火锅"称赞重庆经济之"火"。他说:"现在不同地区行业经济走势出现分化,通俗讲就是‘冰火两重天’。重庆属于‘火’的那一端,跟重庆火锅一样,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一个作者写书,要写什么样的书呢?顾炎武的说法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见《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他提出的这个标准是两条,一条是前人没有来得及做或者没有想到要做,一条是后人需要这样一本书。这标准是太高了,如果每个作者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写书,书店里的那些货架也就摆不满了。本来嘛,顾炎武说  相似文献   

20.
正用"小心思"让顾客倾心重庆财富中心有家咖啡店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这家店的老板是27岁的"海归"郭凌峰。郭凌峰考虑到自己开店没法跟大品牌的连锁店相比,于是他在细节上花了些小心思,打造了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店。郭凌峰说:"要想取胜,必须从除品牌影响力之外的其它角度去取悦消费者。"他经常与消费者互动,亲自教他们如何冲泡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