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街道大办工业生产的同时,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街道食堂、托儿所、理发、修理服务站以及深受群众欢迎的邻里服务所等街道集体福利事业。这是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街道妇女参加生产以后,要求把各个人家里的家务:看孩子、做饭.以及拆洗缝补等琐事集中起来,交由一个地方办理,有了这种要求,她们就自发地办起食堂、托儿所、修理服务站和邻里服务所来。由于兴办了这些事业,解除了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食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安徽省农村公共食堂的发展过程是全国农村公共食堂发展过程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农村公共食堂兴废虏史的详细考察和梳理,从中管窥全国农村公共食堂的总体概貌和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食堂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新的制度尝试。目前学界对公共食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认为公共食堂是一种超前的制度设计,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它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遭到了广大社员的强烈反对。本文依据1961年北京郊区农村调查的资料,着眼于微观层面,以公共食堂参加者的经济账为中心来考察他们对公共食堂的态度,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偏重政治视角的不足。从调查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少社员确实因公共食堂在经济上更为划算而支持公共食堂,他们对食堂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具体的管理问题上。不过随着中共中央对公共食堂政策的转变,基层干部对公共食堂转持消极态度,北京农村的公共食堂随之解散。  相似文献   

4.
公共食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是当时所谓的“新生事物”。1958年8月,伴随着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的遍地开花,公共食堂在农村也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起来。公共食堂的命运是与如火如茶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息息相关的。伴随着“大跃进”的失败,与之紧密相连的公共食堂也最终宣告结束。从1958年8月到1960年6月,农村公共食堂经历了一哄而起、难以为继、强行恢复到彻底终结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5.
公共食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是当时所谓的"新生事物".1958年8月,伴随着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的遍地开花,公共食堂在农村也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起来.公共食堂的命运是与如火如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息息相关的.伴随着"大跃进"的失败,与之紧密相连的公共食堂也最终宣告结束.从1958年8月到1960年6月,农村公共食堂经历了一哄而起、难以为继、强行恢复到彻底终结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6.
罗平汉 《共产党人》2007,(11):50-51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建立公共食堂,几亿农民吃起了大锅饭。公共食堂既限制了农民的吃饭自由,又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一段时间,公共食堂却被当做“共产主  相似文献   

7.
1958年下半年起,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中国农民,忽然全都拥至新开办的公共食堂就餐.至是年底,作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生事物的公共食堂,全国达到了345万个,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5亿中国农民吃起了名副其实的大锅饭,为这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这年的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8.
徐功献 《党史博览》2013,(12):27-30
农村公共食堂是20-50年代中共在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中,伴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骤然兴起的“新生事物”。到1958年底,全国农村共建立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公共食堂办起来后,尤其是公社化后曾一度实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而且提倡“放开肚皮吃饭”,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共食堂,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面无情的镜子。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就善于从自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号召成立公共食堂。这一历史已成过去。但在改革开放实践“三个代表”的今天,研究公共食堂这一历史,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四川农村公共食堂成立的由来四川农村公共食堂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伴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兴起来的,是极“左”路线的产物。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从根本目的上讲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了早日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  相似文献   

10.
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它曾被当做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共产主义因素予以肯定和支持。由于它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人民群众反对,因此,1961年6月党中央纠正“大跃进”“左”的错误时,下决心解散了农村公共食堂。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末,人民公社一哄而起大办公共食堂,它从兴起到散伙经历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新兴县里洞公社蒙坑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纪南,当年敢于直言,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公社化以来实行的“一平二调”、“供给制” 和公共食堂的害处,并写信向安平生副省长反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掀起了一次农村建设的高潮。这次农村建设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为指导纲领,以农村人民公社为组织形式,进行了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工具改革与农业机械化以及兴办农村工业等农村经济建设,还进行了包括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幸福院等福利设施,兴办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事业以及建设共产主义新村等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次建设以美好的愿望开始,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最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七、解散六千农村公共食堂."雷公"的由来."两开放"."群众饿得这样,死人无所谓,干部熟视无睹,不讲党性,首先要检查人性!" 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受到全县人民的热烈欢迎.也遭到部分干部的反对和抵制.  相似文献   

14.
迁安大办公共食堂始于1958年,结束于1961年。研究大办公共食堂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其违背客观规律、违背人民意愿的教训,对于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永华 《党史纵横》2002,(10):33-35
从1958年到1961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的开展,我国农村公共食堂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农村公共食堂是怎样演绎其历史命运的?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它为何只存在三年就夭折了?它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1年冬,全国掀起了一个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当时片面地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已不适应大办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年2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各地据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成果学术界对“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当时仅仅是作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子目进行研究的,真正将农村公共食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研究,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2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说:“如果他说得对,全国的公共食堂一风吹。”———  相似文献   

18.
叶文益 《共产党人》2004,(10):52-54
1961年3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负责人和所属省、市、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南三区”会议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讨论和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讲话。在谈到农村公共食堂问题时,毛泽东说:“广东有个大队党支部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毛泽东认为广东“这个同志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伙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社公共食堂,是“大跃进”的产物,从它的兴起到问题的暴露到最终解散,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笔者当年担任惠安县东红公社党委书记,亲历办公共食堂的整个过程,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农村公社食堂的兴起 1958年3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观点,并于5月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下旬,中共  相似文献   

20.
学生就餐问题不仅是教育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到高校、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问题;高校学生食堂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需要通过政府及学校公益性投入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化价格形成机制“三轮驱动”,实现高校学生食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