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想念地坛     
20年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如今他笔下那个安静甚至是安详的地坛已逐渐消失,地坛的改建以及周围林立的商铺都打破了它原有的韵味。史铁生最近写的散文《怀念地坛》中有一句“现在我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虽然地坛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但他仍能在那里体会到当初的感觉,因为当年的地坛已经植入内心,那种安详感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内心。  相似文献   

2.
最美是生命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今年55岁,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他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分别获得过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这个顽强的汉子,近几年又得了尿毒症,肾也随之衰竭,时刻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微笑》是肢体听力双重残疾的连忠照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经陕西省作协推荐,已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特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43万多字的《生命的微笑》是一部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又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作品。本书开篇就以浓郁的感情以及独特的、具有冲击力的叙述方式,紧紧抓住了读者,作品展现的底层人群的生活、命运,存当今这个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环境下,引发多数读者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北京作协驻会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因病致残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涯”。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散文《我与地坛》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匆匆离开了人世,我们在为他"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思考感动的同时,也感谢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完全没有肾脏功能的史铁生可以依靠透析技术多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使这位深邃睿智的思想家有机会留给我们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像《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都是他在透析过程中的思考,尤其是他对爱、对疾病、对死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近来无事,心却被一种悠慢的,难以说清的无望与苦闷包裹着。我想起了一篇早已被文学界普遍认定的好文童,它就是北京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于是,我从那尘封的书箱里,凭着记忆找出了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反复阅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残疾人》2014,(9):19-19
我们希望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征文启事,能听您讲述“父亲”、“母亲”的故事。亲情,是人类情感中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而一个有着残障人士的家庭,会有着更多的人性瞬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曾描述母亲,“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8.
读孩子的书     
<正>孩子现在上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根据课本内容基本上会安排每个月读一两本名著。我常常在周末晚上,陪他到书店选书,这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其实,很多名著我根本就没读过或没读完,幼时家里没条件买课外书,学生时代的知识仅以课本知识为主,工作后则以生活情感类杂志作为主要读物,名著基本不去碰。孩子的小书房里名著一本一本在逐渐增多,我偶尔也会翻一翻,不经意地竟也喜欢上了这些书。我最爱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在纪念"左联"五烈士中的浙江宁海人柔石时说:"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把柔石的坚强不屈与五百多年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聚会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那个“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人走了”。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走了。对于死,史铁生是坦然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似文献   

11.
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上,我们看了一节公开课的录像。这是一节语文课,是研究性课程的汇报课,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许多相关的课外书,并写出读书体会,最后做汇报交流许多教师都认为这种课是在做秀,是表演,而我认为这节课恰恰引导了我们课改的方向和思路。有些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上安排了学生表演小品、展示图片和讲解、分组讨论等等形式,课堂看似活跃,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真能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事实上这些活动都是事先安排和训练好的,常常流于形式。这就难怪大家会把这种课…  相似文献   

12.
有一些女人的自传是我们不能够忘记的。她们的生命像炫目的流星,划破夜空的黑暗。这光芒消失后,记录着她们生命和智慧的文字依然保留下来,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和思索。海伦·凯勒。这位伟大的女性从1岁开始就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沉默的世界,她用触觉和心灵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西蒙·波伏娃,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哲学家,写作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第二性》;伊里莎白·邓肯,现代舞创始人,用震撼人心的爱与自由,书写了《我的爱,我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正用动漫种下小美好向世界传递正能量当代广西年度重点策划"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原创微视频我是王羽潇,"可可小爱"品牌创始人。2011年,我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在广西创办了桂林坤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作出公益动漫《可可小爱》,登陆全国上千个电视频道、网络点击量超过千亿次。《可可小爱》还走出国门,在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视台播放。我希望,可可小爱这一对公益大使,把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分享给世界更多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14.
给盲童朋友     
每文微博"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华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2)
<正>6月5日,台湾女歌手裘海正来到了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寻根祭祖。裘海正,是方山乡裘宪民先生之女,从小生长在台湾的她曾以《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爱你十分泪七分》等经典歌曲引无数人共鸣,与方文琳、伊能静齐名,人称"飞鹰三姝"。早在2012年清明节,带着对家乡满怀的思念,裘海正40年来第一次回到了故乡青田方山祭祖探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石头,甚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让她  相似文献   

16.
"你我他,他你我,手挽手架起爱的桥梁一座座;你我他,他你我,心连心筑起爱的家园一个个,我们是爱的薪火……"舞台上20多位青年代表正在深情合唱的歌曲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公益年会会歌《我们是爱的薪火》.这是不久前,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香港洛士文基金、澳门基金会在广东深圳举办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公益年会"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相似文献   

17.
沉重的爱     
《沉重的爱》作者江海心,是一位残疾儿的父亲,12年前,当他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夫妇选择了哺育她,尽管当时就已确诊小孩为严重智残;12年多来,他们费尽心思,把无限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身上。他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痴呆儿的父亲,不论我们生育她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负担,不论我们的家庭因此出现了什么样的艰难,我都有义务把她的生命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人道,是人的情感良心,更重要的是,不管她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我和妻子都是用同样炽热的心去爱她的,尽管这爱又无奈又沉重。” 下期将推出《采访人生》,作者吴菲将讲述她采访三个患同样绝症的孩子的父母,并携手努力挽救他们时所感受到的一份震撼。  相似文献   

18.
看过电影《变形金刚》的人,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羡慕起男主角来:他那位忠诚的朋友“大黄蜂”,忽而是帅气拉风、逗趣幽默的时尚跑车,忽而变身成刀枪不入、威力惊人的机器战士。在感叹之余,你是否也曾畅想过,变形金刚也许正在一步步走近我们?  相似文献   

19.
田野 《前进论坛》2014,(7):48-49
<正>"现在社会中,有些人生活得还比较艰辛,他们或许没有祥林嫂那般悲惨,但他们同样困难,同样需要人们的关心。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体会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怀。"—摘自一大学生的观后感。"我知晓《江姐》的故事,但观看歌剧《江姐》,还是让我有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浙江理工大学一学生说。  相似文献   

20.
"三形态说"是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核心理论构架,以具体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为研究视域,论述了三种社会形式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样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依附性存在的生命政治表现为政治统治权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惩戒,构成了传统社会政治治理的主导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存在的生命政治呈现为资本权力对人的独立性的一种规训:既包含对种生命的惩戒也蕴含着对类生命的调节;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个性的生命政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的基础上。究其实质而言,马克思"三形态说"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角勾勒出的正是一幅从"人的依附性"到"物的依赖性"再到"人的自由个性"的生命政治学图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