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廖艳 《政法论丛》2014,(1):91-97
自然灾害给健康权的可提供性、可获取性、可接受性以及质量保障方面带来了风险。健康需要与权利的密切关系以及国家的契约义务决定了国家必须化解灾民的健康权风险。国际人权条约和大量软法性国际法律文件为自然灾害下国家保障健康权提供了国际标准,中国自然灾害立法基本符合健康权保障的国际标准,但是仍有一定差距。为更好保障灾民的健康权,中国应该将人权保障原则作为灾害立法的基本原则,增加反歧视和照顾弱者的规定,明确宣示灾民的健康权,并制定《灾害救助基本法》。  相似文献   

2.
生命健康权是人最根本的权利,在医疗纠纷中无论发生何种侵权行为,只要损害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都必须进行救济和赔偿。医疗纠纷可以通过诉讼、非诉讼两个途径来解决。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医疗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法律保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活动中过错赔偿原则通过刑法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体现出来,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受害人可以从中获得经济赔偿。  相似文献   

3.
对胎儿利益的侵害古而有之,但近现代以来,由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因素的影响;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胎儿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的案件日趋上升。而医学的进步,有助于确定出生前侵害事由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法律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规范不完善,甚至缺失,致使胎儿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本文从胎儿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方面论述对胎儿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赵敏 《中国卫生法制》2021,(1):14-20,111
医事法是卫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调整个体健康权保障中的法律关系,其基本原则体现医事法的灵魂与独特价值追求,凸显医事法的独特地位(相对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知情同意、诚信、信赖及患者最佳利益等基本范畴,在医事法中导人了伦理元素或者价值尺度,具有基础性、统率性、概括性等作用,为医事法的制定与适用提供了价值引领,应当成为...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与法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反映在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人类基因研究对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冲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克隆人"的出现可能造成的伦理、法理危机也迫使法律作出合理、合法的回应。本文在探讨生命科技犯罪对我国现行刑法带来的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提出了刑法对生命科技犯罪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晨光 《政法论坛》2020,(2):F0003-F0003
本书聚焦于健康权的基础理论问题,系统阐述了健康权的重要作用、健康权的历史演进、健康权的价值基础、健康权的的国家义务与政府责任、我国落实健康权的国际义务的制度安排以及健康权法律化和司法化的基本概况,最后对国外主要国家的健康权法律保障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与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障方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献血法》的实施,必将对献血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公民生命健康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无偿献血是造福社会的必然之...  相似文献   

8.
2019年12月28日,我国通过《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该法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健康权",坚持以保障公民健康权为核心,体现了我国卫生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为其他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卫生法治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卫生健康立法领域出现重要前沿动态,如呼吁就全球疾病大流行防范和应对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条约、卫生筹资来源进一步扩展至药品和医疗器械等销售税等,呈现凸显人本思想、突出大健康理念、开源与节流并行、安全和发展并重等立法趋势。我国须充分借鉴域外卫生健康立法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卫生议程,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公民公平享有健康权、科技促进与伦理约束并重、卫生资源集约化利用等基本理念,对现行卫生健康法律体系作出重大调整,对各具体领域立法予以修正完善,从而增进我国卫生健康立法的针对性、协调性和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0.
张红 《证据科学》2000,7(1):40-42
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得非法侵害的权利,受刑法、行政法、民法等国家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1.
健康权的争议性首先表现在健康权概念名称的争议性上。现有健康权、医疗权、卫生保健权等概念名称上的分歧,是因为忽略了各种权利所指向的义务对象和设定的义务内容的不同。作为基本人权针对国家并使国家承担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义务的积极权利是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权,而不是健康权或其它权利。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中日法律的实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戬 《河北法学》2007,25(8):143-146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关注各种制度实践向度的现实可行性.从中日法律的具体实效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全面规范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权利认知与权利救济制度,立足现实国情,提升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关注,有效保障被害人利益.  相似文献   

13.
戴庆康 《河北法学》2007,25(10):60-64
为国家设定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义务的基本人权是医疗权,而不是健康权.合作抵御包括疾病在内的自然的侵害,是人际社会形成的重要根据.现代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善,一种人之生命的必需.病人的医疗权是病人对分享社会合作成果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具有伦理的正当性,能够得到伦理的辩护.这种作为正当性期待的医疗权本身又要受限于权利秩序中当时的条件和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朱晓峰 《河北法学》2012,(3):126-134
法律人格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时代背景的变化必然要求变革人格立法以满足权利主体的正当性需求。以罗马法为代表的人格立法向以《法国民法典》等为代表的人格立法的发展,确立了以人之生命的保全和促进为目的的伦理性法律人格制度。这种法律上对人的伦理关怀,在遭遇现代科技特别是生命科技等因素的时候,使得单纯以生命的保全和促进为目的的人格立法不再与人的实现这一法律命令相一致。于此,个体主张其享有的人格权不应仅限于防御性的权利而应内涵积极请求权的特质。一方面,德国等国的法律实践对此态度犹豫不决,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因为其正当性权利要求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而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必须适时承认个体的这种权利主张以满足人之实现的法律命令。  相似文献   

15.
语言权作为法律语言学与人权研究共同关注的新课题,在步入新世纪之后,开始进入中国法学界的视野,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语言权问题尚未受到主流法学家的重视,也并未形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态势,但是,在经历了人云亦云的短暂繁荣后,目前已经有研究热情迅速消退的迹象。因此,时下很有必要对语言权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分析。总结成果、展望未来,并借世界法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的契机,以重塑对语言权研究的热情与信心。  相似文献   

16.
龚兵 《北方法学》2013,(2):131-1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土地权利立法变迁,分别以土地再分配和土地权利有效实现为阶段性目标,形成了公私并存的土地所有权体系,以土地租赁为主、限制物权为辅的土地利用制度格局和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的土地权利规范调整模式。当前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现代化驱动下,对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权利的法律调整彻底回归到私法框架中来,遵循物权逻辑改造土地权利体系,强化土地权利稳定性,扩充土地限制物权类型,增加公民、法人利用土地的机会成为俄罗斯土地权利立法再发展的主旨方向。  相似文献   

17.
龚向和 《河北法学》2005,23(10):23-26
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及其程度受到两个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一是国际法关于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划分,二是国内法关于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在自由权层面及形式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具有可诉性;但在社会权层面,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升学权和免费就学权具有可诉性。受教育权作为法律权利,其可诉性程度大大提高。平等主体之间的受教育权纠纷可由双方提起民事诉讼予以解决;但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提起的行政诉讼则同样受到被侵害的受教育权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中国,国家通过法制和惯例为人民提供了"鸣冤叫屈"、"哭诉"、"陈情"、"请愿"的一系列途径或方式,以满足人民在受到损害时的救济需求,保护人民的各种正当权益,防止官吏豪强过分危害人民。这些法制和惯例,虽然不具有现代"民权救济"的理念和内涵,但有着"为民做主"的基本追求。本着这样的追求,古代中国政治中长期形成的人民权益救济渠道主要有按照国家行政层级逐级申控的救济途径、通过巡回监察机构接受申控的救济途径、告御状与君王直接干预的救济途径、特许"越诉"的非常救济途径等四类情形。这些途径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哭诉"寻求"青天"庇护为灵魂的垂直、单轨、纵向的救济途径,而不是横向平行分权制衡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侵害债权制度法律性质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强 《现代法学》2005,27(2):85-91
债的相对性原则对保护个人自由的作用卓有成效。但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提高,相互依赖性增强,限制个人自由滥用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为顺应上述社会需要,应突破债的相对性原则,建立侵害债权制度。基于传统债法理论的一些观点没有且无法真正反映该制度的本质,债权物权化理论才是解释该制度唯一可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