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乘警宁可被打死也不敢开枪的案例来看,警察不敢开枪有其主客观原因.其中刑事法律缺乏对警察履行职责行为的特殊保护,警察使用武器的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实践中警察无法准确掌握依法使用武器的法定条件,是警察有枪不敢开的客观原因;一些警察因为违法使用枪支而被追究法律责任,则使警察主观上不愿和不敢使用武器.应完善有关法律和制度,确保民警敢于依法正确使用武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警察在执法中的用枪问题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质疑,警察自身也对用枪感到了困惑.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公安民警在上班或出警时不携带枪支的现象,这无疑会降低公安民警对自身保护能力和控制犯罪分子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条例>规定的法定开枪条件中"紧急情况"较难把握,枪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以及社会舆论压力过大,是造成警察不敢用枪的主要原因.对上述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是扭转公安民警和社会公众对警察用枪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负有维持社会治安任务的警察虽然有枪防身,但在使用枪支时却有极严格的规定。美国警察也同世界各地警察一样奉命尽量不杀伤歹徒、而要加以生擒,美国对警察的射击要求是: 一、示警性开枪。当警察知道对方未携带枪械,只持有刀剑之类的武器时,便向空中发射一枪,威胁歹徒从躲藏的角落走出来投降。面对这种恐吓性的开枪,对方通常会束手就擒。但这种开枪、不可以向地面发射,以免子弹回弹误伤他人。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警察没有合理使用枪支、及时使用枪支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关注和执法人员执法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警察执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广西警察酒后枪杀孕妇事件""庆安枪击事件"等多起警察涉枪案件却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就警察何时可以开枪、如何开枪、开枪的善后等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枪支成为警察使用枪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对警察合法、规范使用武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警察武器使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佩戴使用枪支规范》教学内容还不能解决警察实战中开枪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民警武器使用效果,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警察训练理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警察武器使用训练五个阶段的设想:第一训练阶段以警械、武器基本操作为主,优化武器使用训练内容,将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作为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阶段加强彩弹对抗训练;第三阶段加大近距离和弱光情景的实战训练;第四阶段警组配合,警械、武器转化实战对抗阶段;第五阶段想定对抗阶段。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对警察合法、规范使用武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警察武器使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佩戴使用枪支规范》教学内容还不能解决警察实战中开枪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民警武器使用效果,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警察训练理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警察武器使用训练五个阶段的设想:第一训练阶段以警械、武器基本操作为主,优化武器使用训练内容,将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作为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阶段加强彩弹对抗训练;第三阶段加大近距离和弱光情景的实战训练;第四阶段警组配合,警械、武器转化实战对抗阶段;第五阶段想定对抗阶段。  相似文献   

7.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了警察违法或合法使用武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相关规范抽象模糊,以致在司法实践中滋生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重新探讨警察用枪行为的性质,构建警察枪械致害赔偿案件统一的救济模式。同时,警察用枪合法与否的判断有赖于一套科学、公正的枪案调查制度。经客观、专业的枪案调查,如若警察用枪行为合法则,警察机关应承担国家补偿责任,相应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标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了警察违法或合法使用武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相关规范抽象模糊,以致在司法实践中滋生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重新探讨警察用枪行为的性质,构建警察枪械致害赔偿案件统一的救济模式。同时,警察用枪合法与否的判断有赖于一套科学、公正的枪案调查制度。经客观、专业的枪案调查,如若警察用枪行为合法则,警察机关应承担国家补偿责任,相应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标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警察开枪权是一种即时行政强制权,其强制后果具有不可逆性。在平衡警察法定用枪职权和保障执法对象基本人权上,法律需要设置有效开枪前置程序以限制和防止警察开枪权的滥用。目前,我国法律在人民警察用枪程序规定上存在用枪条件认定标准过于严苛、震慑程序规定缺失和警告程序规定空洞等问题。因此,应从认定程序、震慑程序和警告程序三方面完善开枪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0.
拔枪是警察使用枪支的起点行为,具有防范措施、控制措施、开枪前警告方式、鸣枪警告或开枪射击必经环节等多重性质。立法对警察拔枪行为予以细密的规范是健全警察枪支使用法律制度、更好地实现警察用枪目的、遏制违法不当拔枪行为、抑制拔枪风险的需要。目前我国立法对警察拔枪行为的规范比较薄弱,应当根据拔枪行为的不同性质分别规定其适用条件,同时设置说明情况、报告、记录和调查等程序,以更好地保障与规制警察的枪支使用权。  相似文献   

11.
英国警察使用武器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备受争议的发展过程,大多数警察对武装化持抵制态度。目前,英国警方通过培训授权持枪警察、装备武装反应警车来处置需要使用武器的紧急事件,不同警种使用的武器也有差异。警察开枪事件常常引发公众的非议。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国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着民警"不知是否可以用枪""不敢用枪""不会用枪"的问题。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用枪规范体系,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的限制性措施十分严格,缺乏严格、系统的枪支培训制度。纾困之道在于,完善现行有关民警用枪法律法规,使之明确可行,即有利于民警在紧急状态下作出可否开枪、如何开枪的决定,并能够预知自己开枪行为的后果;建立科学、严格的责任评估及责任追究机制,并根据开枪民警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作出从重还是从轻乃至免予处罚的决定,对非主观故意的民警给予特殊的用枪保护,激励民警敢于合法用枪;建立系统的枪支训练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模拟实战训练方式;严格配枪资格,推行枪支认证制度;将心理训练纳入考核体系,对开枪民警及时跟进"强制会见"、心理辅导等措施,以帮助其舒缓压力,以此不断提高民警的枪支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部分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盲目使用枪支或者不知道何时使用枪械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立法机关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提高佩枪警察的录用条件,严格把关;公安机关应强化警察的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警察使用以及管理武器的行为;借鉴美国警察的执法用枪理念;司法机关应客观、正确的看待警察使用武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警察是承担高应激、高对抗性、高危险性工作的特殊群体。警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警察开枪后出现的应激反应受到极大的关注。警察开枪后应激反应有三种不同的形式,针对应激反应的病因到出现标志,进行心理预防和干预,对维护和促进警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层警械武器存在着枪支杀伤力大、警械的制服性、约束性效果有限等问题。民警在执法中往往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不使用杀伤性武器,要么使用杀伤性武器,没有回旋余地,以至于警察在使用武力强制手段时犹豫不决,不敢开枪,对警察的自身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使用泰瑟枪既可以避免伤害嫌疑人又可以使嫌疑人快速丧失抵抗能力,能够减少基层民警伤亡和避免伤及无辜群众,更好地处置非对抗性群体性事件,减少因警察不当开枪造成的负面舆论。因此,我国警察应该借鉴国外警方的做法,给基层警察配备泰瑟枪,为保障我国公安基层民警执法安全,减少伤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一线警察在执法时往往不愿、不会、不敢用枪,这一困境与我国当前的用枪法律规范不明确有很大关系。用枪行为是包含掏枪、举枪、警告、射击等多个环节的过程,但我国目前主要针对警察开枪进行立法规定与学术研究,而未将出枪作为警察用枪的前置行为和独立用枪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导致警察用枪没能有效发挥强化治安防控和提升警察执法权威的作用。对此,通过参考美、俄、日以及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警察出枪规范,完善我国用枪法律,并细化警察出枪、举枪等行为的适用条件,加强警察自我规制,明确出枪方式,以此进一步规范警察用枪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执法人员,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异于常人,尤其面临开枪事件时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对警察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我国尚缺失专业的为维护警察心理健康而开设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不过,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警务实践部门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认为对经历开枪事件后的警察进行心理干预更为必要。为提高警察执法水平,保护警察权益,构建良好的警民关系,应当从思想上重视并尽快建立警察用枪的心理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根据《警察法》、《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警察用枪能力细则"是保证警察依法用枪贯彻落实三大基本要素的想法,根据运动技能、效应时限和警情含量三种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制定警察用枪能力细则的思想或思考路线可有"正向"和"反向"两条的观点,所谓"正向"即警察用枪"从不会到会"、"反向"即"从会到不会",并且从要明确会用枪的"起点"标准、开出会用枪的"保持"处方、建立会用枪的"个人"档案、细化会用枪的"对应"警情以及要量化不会用枪的"红线"指标、制定不会用枪的"恢复"计划、发布不会用枪的"禁枪"命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当前损害警察执法权威的现象愈发突出,围攻、殴打、谩骂、诬告、诽谤警察正当执法的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强势的特殊利益集团干扰警察正当执法;部门本位主义责难警察正当执法;一些基层干部不管事、不理事影响警察正当执法;分众化小团体阻碍警察正当执法;被打击处理群体侵害警察正当执法。同时,思维定式失衡、法律法规缺位、管理体制缺陷、媒体报道偏颇、警察素质不齐等导致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维护和保障警察执法权威,需借鉴国外法律成功经验,理顺警察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警媒关系,发展警察权益保护组织,保护警察正当权益,重树警察执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警察武力权具有国权、职权和自卫权三种属性。它承载着警察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权三重价值和三种职能。但警察武力权与人权也存在价值冲突:当警察行使武力权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广大社会成员的人权以及警察自身人权时,势必或可能威胁、缩减、剥夺违法犯罪行为人以及其他在场人的一定权利和自由,甚至剥夺他们的健康权和生命权。为调适这种冲突,国际社会通过确立"正当目的、相称、替代和克减、正当程序"四项基本原则制导警察武力权限和行使规则的设定。与国际社会大致相当,中国警察武力立法中的基本原则是"正当目的、必要且有限度地使用武力、层级性和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