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法学》2018,(5):53-60
孟德斯鸠被称为"现代比较法之父"。他从社会历史的经验现实出发,将法律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法的精神"加以讨论,以比较社会学和比较法律史方法拉开了现代比较法和比较政治学的序幕。孟德斯鸠建立了不同于古典和中世纪的法律类型学,以英格兰和法兰克为代表进行了相互反观的微观比较。孟德斯鸠以社会规律和自然法则统摄了多样的法律秩序,平衡了法律的规律性与多样性之"一与多"的关系,为现代比较法乃至现代法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由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这种偏见与卓识并存、想象与智慧同在的互为矛盾的文化观及构成这种文化观的否定思维和哲学价值,从而也决定了这位西方巨子在中法文化关系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文本探讨了法的一般精神及法的过程,具体分析了影响法的因素和法自身的发展历史。文中指出《论法的精神》主要采用了一种自然论的研究方式,也就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器重生活的人的影响,进而对人所适用的法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大量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视地理环境为影响民族精神、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组织的直接原因,后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否真的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一切,还是说学界有所夸大?在引进地理环境决定论近百年之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还有生命力,怎样才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通过这本书很好的贯彻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理念,执行了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的重要任务。《论法的精神》所提出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重要概念和书中所采用的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制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成为近代法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方宁 《法制与社会》2010,(20):289-289
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广泛引用世界各国及历史上的政治法律实例,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引用和论述虽然所占篇幅不是最大,但在总共31章中有21章提及中国的内容,其中有9节是以中国为主要论述内容,孟德斯鸠由此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法律观,都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然而,孟德斯鸠以前的思想家,“理性”问题并未给予充分的论证。孟德斯鸠超出前人的地方,表现在他的法律观切实的、具体的贯彻了近代的理性主义精神,他把理性和法律冶于一炉,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来源于自然法又高出于自然法的理性法,为资产阶级学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内容。孟德斯鸠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法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我认为,孟德斯鸠的理性主义法  相似文献   

8.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认为以权力制约权力,方能防止权力滥用,并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了大量评述,抨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孟德斯鸠的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时 《法制与社会》2013,(25):244-245
作为孟德斯鸠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其中概括了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由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其主要思想是权力制约思想。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当中现行的法律标准正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启迪。此外在《论法的精神》当中蕴藏着的综合系统的方法和唯物主义等方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中的法学应用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笔者在研读《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基础上,对其中蕴藏的法律精神和文本的评析进行了深刻的解析,深化了对《论法的精神》的认识,并从中寻求可为中国法制建设需求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法的精神》成书于1748年,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最后成果,也是其几乎全部理论主张的总结。该书一经出版就立刻在欧洲各国产生轰动,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其甚至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几百年来,人们对这本著作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而笔者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惊奇地发现整部著作洋溢着一种"宽容"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这一精神和关怀可以说贯穿在了孟德斯鸠的学科研究,以及政治、法律、思想和宗教等主张的多个领域。本文试着将这条隐含的"红线"揭示出来,希望从另一视角来完成对孟德斯鸠和其《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的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法哲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法的精神"是自然和政治社会的内在规律,它客观存在并对政体建构、社会发展和政治自由产生决定性影响。从"法的精神"出发,形成了孟德斯鸠完整而严密的法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贯的主题,其基本涵义是强调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在泛哲学化、泛道德化的环境中,在"天人合一"世界观指导之下源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法律也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精神特色。本文拟从"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精神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孟德斯鸠的学说和思想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他是西方法学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但是有关其立法思想的评述却不多见.事实上,<论法的精神>亦是一部具体深入探讨如何立法的著作,包涵着丰富的立法理论和生动的立法实例.孟氏持积极创制的立法观,寻求影响立法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提出一系列立法技术要求,以阐明如何创制适合特定社会的特定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通过对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著作的研究和对大半个欧洲的考察,化费了20年的心血写成了《论法的精神》。这本书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总结,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可以说,它是一本资产阶级法学的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出版于1748年。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孟德斯鸠生活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正义的成因和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旺生 《法学评论》2004,22(1):36-41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得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的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注重建立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之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四、检察官的监督制衡1748年,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其经典名著《论法的精神》中写道:“自由政治……只在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①此为防范滥权、保障自由所构想的政制,即为“权力分立”制。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引起欧陆风潮,烽火迅速蔓延至刑事…  相似文献   

17.
走入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精神世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有时会很痛苦,甚至是不可能的。而要想走入其精神世界,首先要读懂其文章著述;但读懂其文章著述又谈何容易?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早就为我国的学者所熟知,但真正读懂了其著述的人恐怕寥寥无几,这或许也正是萨特所以能成为思想家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潘志恒律师此文,通过对萨特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潜心研读和用心追踪,通过对“虚无”、“否定”、“选择”和“超越”的分析解读,对他认为是萨特存在主义精髓的“自由”的“存在”作出了个人的评价,同时也将其本人解读的“存在”的“自由”作了阐发。其所用功力显见于存在之中,其所作立论亦飘荡于自由之中。是虚无抑或存在,是选择抑或超越,读者自可断之。本刊荐之以乐见。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法学意义的符号互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进田 《法律科学》2004,22(3):3-12
法学、法理的奥秘在哲学之中。哲学实质上是以非法学的抽象思辨语言在探寻着法的根本精神和理念。哲学和法学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广泛的符号及其意义互释关系。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宇宙万物最高统治力量"的"最高的法"或自然法;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借着"命运"、"始基"、"逻格斯"、"善本身"等范畴符号在探求"最高的法";法律的发展演进则是对哲学所揭橥的虚灵超越的价值系统或"最高的法"的不断定在化。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利,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利"。本文通过对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前已经存在的分权思想进行分析,在全面理解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实质和理论贡献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启示,对我国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彭中礼 《时代法学》2014,(2):119-120
正法治是人类文明共同智慧的成果,所以当前世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法治来治国理政。但是法治的发展却没有共通性的普遍真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基于其自身特色的法治实现道路。每当我们捧起孟德斯鸠的那本传世名著《论法的精神》之时,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无不是对特定民族法律特色的概括,当然也是对实现法治不可能存在普遍真理的诠释。孟氏的这一观点又被后人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