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网络诈骗进行研究,应充分了解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网络犯罪就是信息化的犯罪.网络诈骗是通过操作个人信息实现诈骗目标的行为,从发展趋势看,网络诈骗对个人信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在于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虽然个人信息相关人对这一信息的利益不能看作一种独立权利,但保护个人信息对于维护公民的人身、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刑法中的个人信息应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加以界定.对于网络诈骗的定罪,应充分认识其特点,并与处理线下犯罪有所区分.预防网络诈骗,应实现多部门配合、 公私联动、 跨法域合作的机制,并将信息管理作为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引发各种问题,轻则接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推销、骚扰信息,重则引发各类犯罪,例如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合同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这些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公民信息的保护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和考验,尤其是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如何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案例,分析目前审判实践中该类刑事案件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扩大,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高发,且多非独立成案,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多有交叉。在这种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立法、司法和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具有复杂客体的权利,同时其内涵也较为宽泛,可以用同意原则来进行最低限度的保护。同时,在本领域的刑法处罚方面也出现了责任主义及其例外的情况,这一立法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呈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征,主要表现为犯罪数量的高发性、犯罪实施的便利性、犯罪主体的多元性、犯罪行为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广泛性。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对侦查、惩治、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国缺乏统一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的相关规定还存在许多疏漏与不足,从而导致惩治该类犯罪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为了应对严峻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确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刑事政策,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规定,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适用标准,加强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法律监管与执行,加强惩治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国(区)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也开始呈现出科技化、组织化、年轻化、国际化等趋势,新型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对公民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新型电信诈骗,应采取相应的高科技侦查、协作侦查、国际合作侦查等取证手段。防范此类犯罪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扩大宣传教育,揭露最新诈骗手段,提高民众防骗意识;二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完善实名制度;三是重点关注"诈骗之乡",引领社会善良风气。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控电信诈骗犯罪,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和稳定。网络诈骗具有隐蔽性强、不受时空限制、侵害对象广泛、证据实效性强等特点,给侦查工作带来诸多限制和不利因素。针对当前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对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和侦查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信诈骗的新特点是:公民个人信息遭泄露、使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模式向产业化、企业化发展;受害群体从逐步扩大。对于大陆地区:补卡攻击诈骗的侦防对策是静态密码设置要复杂;对陌生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及时报警,紧急止付等。对于假冒黑社会人员进行诈骗的侦防对策是:严厉打击网络黑市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在此类犯罪的发源地行专项整治斗争;沉着冷静,将计就计,及时报警。  相似文献   

8.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迅猛增长,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公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专业性、智能性、隐蔽性强等特点,给侦查取证工作带来困难。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存在的问题:沿用传统的侦查渠道,忽略对信息流的追踪;案件线索收集难;侦查协作难;以及非法取证等问题。对此,必须综合应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广辟侦查取证途径:即以手机通信信息为途径,进行侦查取证;以银行账户信息为途径,进行侦查取证;以搜索引擎为途径,进行侦查取证;以视频监控信息为途径,进行侦查取证。  相似文献   

9.
当前,诈骗犯罪仍然猖獗,其花样多、手段更新快、犯罪金额大,主体低龄化、非法获利高、侦破难度大、作案范围宽,危害严重。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困境。应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防骗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健全法律法规,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加强分工协作,形成整体治理合作结构;应用技术措施,防范与打击电信诈骗等对策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0.
海量信息的采集机制和智能机器的筛选分析,让国境线和隐私权逐渐模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国家安全产生现实威胁、极易引发刑案不稳定因素、易成为个体私欲利用工具、引发民众恐惧影响公信力;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的渠道多元化,包括特定行业的不法行为、私家侦探的行业行为、人肉搜索的公众行为、电子商务等网络行为、网络黑客等技术行为;现阶段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侦查的主要策略在于环节侧重维度、法律应用维度和防范认知维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领域中,针对金融消费者的刑事犯罪主要涉及侵犯公民财产权类犯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针对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非法集资侵犯公民财产权类犯罪类案件,刑法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打击。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应适当放宽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的入罪标准。强调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刑事保护与刑法谦抑精神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12.
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职业犯罪,具体原因包括"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犯罪实施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低,传统侵财犯罪发生空间转移,犯罪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地域性职业犯罪特征包括:诈骗县、镇、村区域集中现象突出;作案手段呈现明显区域特色且相对稳定;犯罪过程分工精细,呈产业链形态分布。为有效侦查打击治理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侦查部门要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加强高危人口管控;推进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三流侦查法",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加大互联网刑事法制宣传;依法从严、全面和准确惩处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消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加大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开展相应预防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诈骗作为电信诈骗的一种重要犯罪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兼职诈骗犯罪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传统电信诈骗犯罪与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异同、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思维和其采取的侦查对策的不同,提出了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特征、团伙组织架构和几种典型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学、犯罪心理学、公安技战法等角度,提出了针对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诈骗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网络诈骗案件是指犯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互联网络对不特定多数人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单笔数额可能较小但累计骗得数额已达诈骗罪立案标准的刑事案件。利用网络实施诈骗具有犯罪黑数大和调查取证难的特点。为此,应采取以网制网,实施信息化侦查;扩大线索来源,串并案侦查;进一步明确案件侦查管辖,强化侦查协作;增强侦查主体提取电子证据之能力的手段,加大侦破网络诈骗案件的力度,有效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5.
以即时通信为媒介,利用社会工程学原理实施的诈骗案件逐渐成为QQ、微信等即时通信诈骗犯罪的主流,当前诈骗犯罪的增长速度明显超出了人们对于此类犯罪的认识程度。被害人自身存在社会经验少、自制力差、盲从等心理缺陷正是诈骗屡获成功的关键原因,被害预防应培养理性思维,坚持主见,不轻信、不盲从;网络交友需慎重,培养周全的办事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  相似文献   

16.
抑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必然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梳理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31046份判决书,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存在发案数量大、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低以及线上线下交易并存等特征。结合侦查实践,分析侦查此类案件存在的困境,从加强阵地控制、强化大数据应用、全链条打击、全面收集证据四个方面提出侦查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由电信诈骗向网络诈骗转变、诈骗手法更新迅速、诈骗对象选择更加精准、犯罪上下游产业化链条化突出的特点。应当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协同治理机制:发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治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公安机关强化侦查打击;强化行业治理压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多方主体联动进行反诈骗宣传,以期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综合治理提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通过两个刑法修正案和一个司法解释对个人信息进行刑法保护,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个人信息不仅关乎公民的人身权利,还影响着公民的财产权益,并且会出现大规模泄漏现象进而损害到社会公共秩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够完善,应当增设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还要确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其他犯罪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内地)的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愈演愈烈,"徐玉玉"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共识。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定罪问题,因非法获取财物是犯罪目的,故通常首先涉嫌构成诈骗罪。同时,也要考虑犯罪竞合问题,在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下,妥当解决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同类犯罪的区分,诈骗罪与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关联(行为方式)犯罪的区分,诈骗罪与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纯正网络犯罪的区分。电信网络诈骗往往表现为共同犯罪或高级的犯罪集团,既要严格掌握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以及具体形态,也要依照规定解决共同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准确体现从严打击精神。对于电信网络诈骗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共犯的意思联络、关联犯罪的明知等认定问题,要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理念,由客观证明主观,优化证明方法,合理运用推定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实名制下的互联网帐号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甚至银行卡相关联,往往具有即时通讯、支付结算等功能,包含有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目前,号商向大学生等大量收购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帐号,向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大肆贩卖,已成为诈骗团伙实施犯罪、逃避打击的主要工具.为此,结合司法解释探讨非法买卖互联网帐号行为的法律适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