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些企业中,常有职工“顶嘴”的现象。不少领导对此感到头疼,甚为恼火。于是,有的领导就把“扣奖金”当成一个“法宝”,嘴硬的多扣,嘴软的少扣。结果适得其反,非但工人们的嘴未被堵住,而且心理距离在干群之间产生了。其原因之一,是这些领导忽视了职工的“辩白心理”。心理学家说,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责怪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辩白心理,除非是做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来信说,他刚到一个新单位,就受到领导的歧视。开始他很纳闷,不久就搞清楚了,是因为他曾参加过赌博而受过纪律处分,新单位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形成了一种调皮捣蛋的坏印象;一些人还添枝加叶,给他“安”上许多莫名其妙的过错,使他一直感到很苦闷……心理学上所谓的“晕光效应”,就是指这种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好”的印象,就把他的一切个性特点都认知为好,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坏”的印象,就把他的一切个性特点都认知为坏的现象。这种在认知上先入为主、推及其余的“是光效应”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如人们看到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是杰出的,就往往赋予他们不属于运动方面的专长。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存在的:一些单位在树典型时,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身上加优点,有的甚至把别人的优点也移植到这些人身上来;有的人有一点小毛病、小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透明的人,让群众从前看到后,从左看到右。”这是一位优秀干部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做一个透明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他们信奉“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哲学,怕会被人利用;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自己身上确有毛病,怕亮出来丢丑;还有一种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车子、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捞取了好处,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人不敢“透明”,因为他们惧怕党纪国法的威严。鲁迅先生在评价刘半农时说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1周年期间,俄罗斯首都以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市民的胸前或手臂上戴着一款黄黑条纹相问的丝带。司机们把这种丝带系在汽车天线和反光镜上,学生们把丝带系在书包带上,有的年轻的母亲还把它系在孩子的手推车上,“丝带”现象构成了俄罗斯“胜利日”一道亮丽的节日风景。这种丝带被称为“乔治丝带”。它源于 1769年叶卡捷林娜二世为表彰战功卓著的军官而设立的“乔治勋章”上的绶带。丝带上的黑色象征着硝烟,黄色象征着火焰,寓意在战场上拼杀的将士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因此,“乔治丝带”在俄罗斯被看作勇敢和胜利的象征。俄罗斯就是以佩戴“乔治丝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与其父母的“代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人们把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及行为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隔阂以至冲突称为“代沟”。代际差异、代际隔阂、代际冲突等均与代沟具有同义性。 如果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代沟”或代际差异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就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历程而言,当上代人的价值观已基本确定,个性已趋于稳定的时候,下代人才出生;尽管下代人出生后开始与上代人面对着“共生环境”,但两代人要形成毫无差异的共同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文化的连续性意义上而言,由于下代人主要生活于前代人创造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并无时不在接受上代人的“社会化”教育;因而,只有与上代人“同一”的观念与行为才被认可、接受与奖励。于是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也许只是“局部的”或“些微的”。这种现象在更富有传统色彩及宗法观念的中国恐怕更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把应有的赞誉投向那些敢闯敢冒、锐意进取的时代“弄潮儿”的同时,一些埋头苦干、清正廉洁的老实人却受到了不应有的歧视和冷遇。面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笔者如骨鲠在喉,忍不住要为老实人说几句公道话。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辞典里,“老实人”一直是受到肯定的褒义词。毛泽东同志就曾告诫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并批评有些人的吃亏就在于  相似文献   

7.
秉刚 《侨园》2014,(7):25-2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去美国前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很好奇。而到了美国才了解到,在美国,体罚或用言语羞辱孩子,都会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当事的父母为此还要受到法律惩罚。那么美国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更应该包括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家长们从小教育孩子就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小孩有一天突然对父母说:自己以后想当清理垃圾的工人。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话会被父母斥责没出息。  相似文献   

8.
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的巨大挫折。几乎每一个失恋的人都会经历程度不同的痛苦的心理体验。但同样是失恋,有的人能够很快地作出理智的选择,有的人却陷入情感冲动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主要与各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心理承受力小的人,在失恋后往往产生以下一些消极心理: 1.报复心理。即产生加害于对方的意念或行为。其手段往往是不正当的。如有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识人不准、考察不细等原因,有的干部刚刚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群众就反映其有严重问题。有的干部犯了错误后,一查早就劣迹斑斑。针对这种现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带病”上岗。对此,干部群众颇有微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带病”的干部上岗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易杳 《瞭望》2000,(14)
学生过重的负担不仅仅是课业负担,还包括心理负担,后者主要来自家长。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意无意给孩子施加不少压力。“减负”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边是社会大张旗鼓地呼吁“减负”,一边却在有的地方出现了教辅资料畅销、家庭教师抢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以往更为火爆的现象。也有一些老师对本来就犹疑不决的家长打招呼:“减负”只对学校不对家长,希望家长给孩子增加作业。 看来学生“减负”也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只依靠教育部门一个积极性,而应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配合。然而恰恰是广大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更为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中央提出“要过几年紧日子”的口号,使国人受到震动。笔者表示完全拥护。然而,拥护之余,难免又生出一番担心:过紧日子会不会是下过上不过、苦下不苦上呢? 产生这种担心情绪自感有点儿根据。时下在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下面过紧日子而上面却过阔日子的现象,尽管这并不是很多。譬如,有的山区农民还蜗居在夏不蔽日、冬不保暖的破窑洞和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德”。“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而其最终目的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儒家的基本思路是把对圣人、人君的期望和要求投射到天的上面,然后再让君主通过内心修养或外表效仿来达到与天合德,以增强这种要求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0,(30)
与父母相处时间太短,沟通太少,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居高临下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平等相待未必丧失父母尊严溺爱、娇惯和粗暴的后果一样,让孩子难以自立于社会真是“知子莫如父(母)”吗 中国人把“知子莫如父”常挂嘴边,到如今所谓“知子”已夹带了太多的水分。一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二来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很快,许多粗心父母根本追逐不及。据对北京、上海市13~19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只有13%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知道自己的心事,53%“略知一点”,23%以上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然而在现实中,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以理服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人靠“压”。他们凭借地位、身份,居高临下,以权压人。以为真理总在自己手里,认为“我有权,你就该听我的”。殊不知越这样,群众越不买他的账。有的人靠“吓”。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回避  相似文献   

15.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曾描述了这样一种人,并称之为“两面人”:他们和颜悦包,满面谦恭,令人颇觉可爱可亲;然而在脑后浩然巾里面竟藏着另一副嘴脸,令人感到可憎可怖。 “两面人”在小说里是虚构的,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在党政领导机关廉政建设中,就有人有这种口心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我们不妨对廉政建设中的这种现象从反面作点文章,对其略加剖析,以唤起人们对其警惕,与其进行斗争,把廉政建设搞好搞彻底。先请看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华东师大法政学院薛俊全: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党的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和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做法,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有意无意将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弱化甚而庸俗化的现象。诸如:一是将先进性“招牌化”。把履行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及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要求当作“先进性”,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规则和纪律都说成“先进性”。如有的机关单位颁布规定,严禁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听音乐;有的地方政府出台文件,禁止党员干部用公款进行个人应酬;把遵守纪律不搞腐败也说成“先进性”,有的党员法官  相似文献   

17.
说“走”     
能够站立并用双脚行走,这是由猿到人的质的飞跃。人来到尘世,由小到老,熙熙攘攘,匆匆忙忙,或为衣食住行,或为事业前程,或为社稷民生,都在不停地“走”。各人“走”的形态虽相似,但走的道路却不同,奔向的目标也不一样,于是,就走出了不同的思想境界和不同的人格。有的人,一生走得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有的人,一生走得平平庸庸、无声无息;有的人,走后留下百姓千古传诵的口碑;有的人,走  相似文献   

18.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但是 ,这种“革命”却被现代哲学家B 罗素称为“托勒密式的反革命”[1] 。不管怎么说 ,康德哲学确实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可以不同意康德的主张 ,却很难绕开康德的问题 ,除非像分析哲学那样 ,把传统哲学的问题一概斥之为“无意义”(nosence)。古代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部分。这是因为日常现象和常识杂乱无章 ,而且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情况 ,难以满足哲学的解释要求。数学、逻辑学的发达表明古代希腊人理性相当发达 ,对…  相似文献   

19.
李侃 《瞭望》1989,(19)
在悼念或回忆某些逝世人物的文字中,时常出现这样的评语:被悼念者或被回忆者虽然“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是仍然坚定相信共产主义理想,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等等。至于什么是“不公平待遇”,又为什么受到“不公平待遇”则语焉不详或讳莫如深。这种“曲笔”在作者或有难言之隐,或许一言难尽,而在一些读者却不免茫然,甚至会感到不知所云。当然,年纪稍  相似文献   

20.
朱印 《瞭望》1996,(27)
近日读了一篇《愿多一点英雄崇拜》的文章,谈到时下有的人对英雄不是敬仰,而是嘲弄。由此想到一些地方在用人上的怪事,有的企业垮掉了,领导却还花天酒地;有的集体空了,个人腰包却满了;还有的人平时心思不在工作上,却照样荣升。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竟然成了炫耀之资本,令人费解,让人“羡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