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景林 《前沿》2010,(23):192-196
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国制瓷业深受皇权专制政治的影响,被承载着大量皇权专制思想,在皇权关注与专制统治下制瓷业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然而伴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古代制瓷业也走向了衰微,究其根源却在封建皇权专制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2.
有关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的皇权主义,涉及的问题不少。但反映在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思想,它的含义究竟何属?还值得探索。斯大林在评论俄国农民起义的皇权主义说:“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我国史学界对于“反对地主,拥护‘好皇帝’”这一含义,有不同理解。一般的认为,其含义是“反对地主,反对坏皇帝,拥护好皇帝”,或说“反对坏皇帝,拥护好皇帝。”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王朝延续了几千年,而皇权的威严地位始终难以被替代。在一个皇权、官权、民权三元构成的封建社会权力系统中,皇权是如何做到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且不断地排除官权带来的威胁?这就是皇权对官权的监督问题。官权其实是由官性和权力等两个元素共同构成的,研究官权就应将其二元构成特别是官性分析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厘清官权的内涵和运作方式,也才能更深刻地分析中国古代皇权对官权的监督范式。同时,这种研究,对于分析当前日益严重的官权腐败,并能从中做到有所借鉴,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专制皇权,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依靠专制皇权的承认与推崇方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在专制皇权的打压之下日渐没落甚至难以为继。回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专制皇权决定着民间信仰的兴废存亡,民间信仰沦为专制皇权的附庸,成为封建帝王除却儒家经义与正统礼教之外教化万民、巩固统治的又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工具。故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服从于皇权、服务于皇权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政治上司马相如并不是一个只以文章阿谀君主的辞臣、赋家,而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奋发有为之士,并表现出了果决干练的政治才能;文学上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尊君抑臣、反对封建割据、维护中央集权的思想,他把形式的铺排、夸饰作为手段,让其服务于宣扬皇权这一总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主义崇尚皇权,皇权至上,故而可称皇权主义。中国皇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普天之下,为皇帝一人之治;集中于皇帝的最高权力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世代相袭。第二,以皇帝为顶点形成一个权力金字塔:皇帝、皇室贵族,宦官、中央及地方官员,吏员,一层套一层,对上服从对下专制。第三,皇权的威力不受限制,可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法自君出”,皇帝的谕旨即法,而皇帝本人从不受法津制约,皇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各级官吏在职勤政、严格执法,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依附于皇权、行政监察权自成体系、监察官员的任用管理制度严密、以规范的监察制度规制官吏等特点。当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监察制度为皇权而存在决定了这一制度的根本局限性,但当今中国中央集权前提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仍可以吸纳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继刚 《求索》2012,(9):71-74
东汉时期皇权逐渐强化,皇帝重用近臣(多为外戚、宦官),士大夫在朝廷只是受命办事,被边缘化。但由于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实行,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日渐强大的士人阶层对"不亲接"的地位开始不满意并和皇权逐渐产生了冲突,周福"因师获印",党议兴起;"因师获印"所导致的党议是士人阶层为获得朝廷核心权力而和皇权产生的冲突加剧的表现,是士人阶层在经过向皇帝上书争取核心权力不成功后以党议的方式对皇权的施压。随着士人阶层在赦后杀人,与皇权的冲突逐渐加剧,从而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爆发。党锢之祸是东汉儒学取士、士人阶层强大和东汉专制的皇权体制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士人阶层和皇权之间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帝王崇拜,是国人几千年来不解的情结。而今,虽然皇权专制制度已被消灭近百年,皇帝这玩艺儿也早已绝了种,但这些年来,由于一帮崇拜皇权的作家、编剧、史学家跪伏在地,如痴如狂地猛写歌颂皇帝的作品,颂皇的书籍铺天盖地,颂皇的影视剧充斥银屏,致使国人崇拜帝王的热情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0.
杜媛媛  赵勇 《人民论坛》2014,(8):194-196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在法律思想上提出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三纲五常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其法律思想在古代皇权社会法律系统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和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明德 《求索》2010,(1):208-210,223
内、外朝是封建王朝中央官僚体制的两个权力系统,两者之间既相互制衡,又共同服务于皇权政治。内朝的形成以及内、外朝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时又反映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推动着内、外朝关系的变化和中央官僚体制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杜媛媛  赵勇 《人民论坛》2014,(3):194-196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在法律思想上提出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三纲五常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其法律思想在古代皇权社会法律系统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和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义英 《传承》2009,(16):126-127
皇权在形成传统政治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仍缺少比较系统的阐述。皇权意味着有皇帝身份的人真正居于象征最高权力的宝座之上,并切实按照公认的规则行使这种权力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这样的皇权有利于形成人心思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整肃吏治和保障民生,所以成为传统社会理想的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政治秩序之源。但以皇权为核心组织社会秩序,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皇权)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不受限制。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儒家"天命民心"、"圣人礼教"及士大夫"法与天下共"的思想观念以及谏诤制度、廷议制度、宰相制度等分别构成了对皇权的理论制约和制度制约。这套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无限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是专制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强大的皇权与专制传统是中国近代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皇权制度确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兴盛于隋唐,衰落于明清。随着皇权的确立,一方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特别是皇帝独揽大权。"贞观之治"兴起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皇权的制约因素,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进而了解东方集权政治文化,具有典型意义。唐初制约皇权的社会条件"贞观之治"兴起于"统一衰宇,甲兵强锐,......风行万里,威动殊俗"的强隋之后,当时经过连年战乱,山河残破,民生凋零,人心不振。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政治上李唐江山未稳。"贞观之治"之初,李氏家族虽然获…  相似文献   

16.
皇权在形成传统政治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仍缺少比较系统的阐述.皇权意味着有皇帝身份的人真正居于象征最高权力的宝座之上,并切实按照公认的规则行使这种权力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这样的皇权有利于形成人心思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整肃吏治和保障民生,所以成为传统社会理想的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政治秩序之源.但以皇权为核心组织社会秩序,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罗昌勤 《理论月刊》2006,(11):179-181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韦琦辉 《前沿》2011,(14):170-172
高洋在继承霸府之后,由于个人威望的不足,希望利用皇帝的权威来压服北镇勋贵,然而在禅代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北镇勋贵集团的强烈反对。原本应该遭到严密防护的汉人势力却成了皇权的坚定支持者。高洋强行称帝,最终导致邺城与晋阳之间,汉人势力支持下的皇权与北镇勋贵集团之间的对立,这正是北齐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以宗法家长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为统治思想,以皇权神圣的专制主义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饶有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1.从先秦的法治思想到封建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先秦时期作为显学的法家学派提出了法治思想。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商鞅说:"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言不中(合)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能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更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人类文化学、行政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武则天皇权在其性别角色、皇权和公共行政等方面的合法性进行论述,以此展示女性公共行政的魅力以及在人类文化和公共行政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