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最近,笔者下乡搞调研,听到了这么一件事,某村干部擅自取消了一村民承包集体鱼塘的合同,致使鱼被哄抢,损失五千多元。这位村民反映到乡里,乡里袒护那个村干部,这位农民上访两年未果。更为荒唐的是,乡长竟然在这位农民的上访材料上作了这样的批示“到月球上找秘书长解决”。当干部的,是要有点幽默感,待人处事,恰到好处地诙谐幽默一下,以活跃气氛,放松神经。“笑一笑,十年少”,不失为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在上访无门、有理难行的农民面前,玩这样的噱头、开这样的“国际玩笑”,岂不是出了格离了谱吗﹖表面上看,这样的乡干…  相似文献   

2.
乐朋 《唯实》2002,(2):79-81
12 0年前的绍兴 ,一个伟大的精灵降生了。他就是“民族魂”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迅翁过世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我读到了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性著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有这样一件事———1 957年 ,毛泽东主席到上海小住 ,与周谷城、罗稷南等几位湖南老乡座谈、聊天。当时适值“反右”运动高潮 ,罗稷南先生抽隙向毛主席提了个大胆的设想疑问 :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 ,他可能会怎样 ?对此颇具潜在威胁性的提问 ,毛主席十分认真 ,沉思片刻后作答道 :以我的估计 ,(鲁迅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 ,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悬念得解 ,罗稷南先生…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濉溪县农民张其均,因女 儿被医院输错血致死,而连续上访了 10年。到官司终于打赢了之后,他说了 这样一番话:“这是个人命关天的案 子,可许多干部却斥责我无理取闹!我 不怕告状苦、不怕告状累,但实在受不 了干部对农民的感情蔑视!我见过上 百个干部,只有一个干部起身给我倒 过一杯水。”这个给他倒过一杯水的干 部叫张敬民,是濉溪县政法委副书记。 在他的督促下,张其均上访了10年, 找了上百名干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只用两个月沉冤便大白于天下,张其 均全家获赔7万余元。最后,张其均发 出感慨:“即使有天大的冤枉,宁可屈 死,也不要告状啊!”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在深圳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已参加工作二年的大学生,到深圳闯荡天下,二十多天未找到工作,钱已用光,他就在一个机关门前,摊开一张行乞的求援书,要求“叔叔、阿姨、先生、小姐们”,“行行好,救救我这个大学生,好让我回家吧。”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个体力活或者沿街摆个气筒挣碗饭吃,他竟然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是大学生,做体力活多丢人,我又不是那些农村来的打工仔。”这番话使一个本想给他一点援助的人打消了念头。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部评剧《刘巧儿》风靡全国,男女老少都会唱上一句———“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对于这部名剧的来历,戏剧词典的解释是“改编自陕北艺人韩起祥的说书”。本文郑重予以更正:评剧《刘巧儿》改编自一部创作于1946年的秦腔剧。封棒儿对“大官”马锡五说:“朱家有钱我不爱,我爱的是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延安剧目,能够长演不衰,且在戏剧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要数《刘巧儿》了。延安的秧歌剧,开始大多是独幕独场的短剧,后来就嫌不过瘾,试着上大戏。枣园、鲁艺等单位率先演出当时流行的大型话剧和…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周未》报上佳鸣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周恩来谈写书的一件轶事,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1961年7月18日,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上海冒着酷暑来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家作客,同时,还约见了在沪的部分电影界著名人士。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有位同志向周总理恳求道:“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总理笑着向这位同志看看,没有立即作答。有人便说道:“总理太忙了,没有时间写。”此时,周总理说话了:“如果我写书,就专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此话时,双眼炯炯发光,看得出是动了感情的。“如果我写书,就专写一生中的错误。”周总理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了,以致他无暇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当像条牛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濉溪县农民张其均,因女儿被医院输错血致死,而连续上访了10年。到官司终于打赢了之后,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个人命关天的案子,可许多干部却斥责我无理取闹!我不怕告状苦、不怕告状累,但实在受不了干部对农民的感情蔑视!我见过上百个干部,只有一个干部起身给我倒了一杯  相似文献   

8.
我认识谭震林很晚。1955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成立,他兼主任,我是一名工作人员,这时我才认识他。从此直到1967年“二月逆流”后他被批判,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在这期间,谭震林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件,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农业和农村工作受到与会人员的批评。谭老写了《“大跃进”中在农业指导上的失误及其经验教训》的书面检查,请大会主持人批交大会。得到的批示是:中央承担责任就可以了,不要个人再作检讨。同时退回了这份检查。但他仍在农  相似文献   

9.
上五年级的侄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五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叔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他的身边放有大包小包的东西,估计是走累了。也许他想找个人解闷吧——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小朋友,放  相似文献   

10.
在北岛的《刘伯伯》一文中,作家真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刘伯伯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奇惨经历:他和她为躲日本鬼子的飞机相遇在防空洞内。黑暗中, 他触摸到了一双戴着金戒指的女孩子的手。“是跟姨妈去订亲的。”她说。“你还订什么亲,干脆嫁给我吧。”他说。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海誓山盟。姨妈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镇西将军谢尚写信给扬州刺史殷浩,帮刘惔运作到会稽任职。殷浩回复拒绝:刘惔联合同道之人,排挤有异见者,最为狭隘不过,我一直认为阁下对他屈尊相待已经很不值了,怎么还为他奔走?殷浩对刘惔的评价,原文是“标同伐异,侠之大者”,这一故事记载于《世说新语》。“侠”可以通“狭”,结合上下文来看,解释为“狭隘”应当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去看望刚从南方回来的老朋友孙某。他说:“南方几个省确实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可就是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日益严重起来,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后果是不堪设想啊!”说完一个又一个事例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种对浮夸风的忧心忡忡,决非是“杞人忧天”。 我回到家里,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不知为什么,孙某所讲的那些浮夸现象总是在我的脑海里过“电影”,久久不能忘却。有这样两件事,我记得十分清楚。一件是:某省在讲1993年粮食产量时,几次报告中居然有几  相似文献   

13.
我最后见到蹇老是在1994年4月。 那天,我到《山花》文学社找主编文志强。他是我《中国茅台酒的故事》一书的特邀编辑,我给他送第三次印刷的样书,附带给他一本我新近出版的《来自茅台酒乡的报告》。 我坐下和文老师刚搭上话,只见一个穿着青色涤卡上装,矮小、瘦削的老人捧着一本大纪念册兴致勃勃地来找他:“志祥,你是书法家,给我代劳写几个字吧!近来我的手有点抖。”这不是蹇老吗,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从他俩的对话中,我  相似文献   

14.
张木 《党史文汇》2007,(10):52-53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相似文献   

15.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胡乔木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曾被毛泽东戏称为“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则赞誉他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而就在这年的7月份,他在病床上还刘陪伴了他50余年的老伴谷羽说:“我要活到九十岁,我希望做两件事:一是完成对主席50年代政治活动的回忆录的写作;二是重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著作。”可病魔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让他带着对未竟事业深深的遗憾离夫了。  相似文献   

16.
据7月5日的《新京报》报道,28岁的四川泸州市某副镇长7月1日正式辞职。这位副镇长称,辞职并非一时冲动。他说:长期积累下来的疲惫,让我心力交瘁。有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份,我花大半精力盯着上访的刘氏兄弟,但最终我还是因为5人上访被行政警告处分。今年,我还多次到外地城市维稳。每次维稳都是放下其他工作,领导带队进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监视重点人群流动,不胜其烦。我不是专门做  相似文献   

17.
我自费订阅《党史月刊》两年来,受益不少,读到《英烈对联拾摭》一文,对我教育尤深。如: “人人不趋向金钱,世界大乱,个个肯做劳工,天下太平。”“不工不农,哪里有我;白吃白穿,怎能算人”。当我读到这一至理名言,拍手称绝,使我脑海浪花翻滚。我县的谌鸿章同志,解放前,在溆浦担任地下党县委书记10年。那时,上级又没有工资给他,为了  相似文献   

18.
在“大跃进”十分热闹的1958年,67岁的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条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增添新力量,三百余名优秀分子光荣入党——郭沫若、李四光、李德全、钱学森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很快,郭沫若就将入党后的感想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1959年元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这就是当时及后来为许多书籍收录,并广为报刊引述的《学习毛主席》。当时的郭沫若,在青年人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在文章中这样说:“近几年来,我内心有件很遗憾的事,就是有些青年朋友在说:‘郭沫若也没有入党,我何必…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第10期《共产党员》杂志刊登的一篇短文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作者在县机关工作时,他的父亲与“法轮功”沾上了边。他知道了这件事后,马上就为父亲订阅了《共产党员》杂志。从那以后,他父亲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还把杂志上刊登的有些文章推荐给别人阅读。当国家依法取缔邪教“法轮功”的消息发布后,他的父亲在恍然大悟之余感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员》杂志帮我明辨是非,说不定我也会上李洪志的当。我要动员我那几个老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订阅《共产党员》杂志,好好学习,以免以后上当受骗。”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高兴,我们的党刊为发展党的事业,为维护国家利益,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做了有盖的工作。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像《共产党员》这样有较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内涵,在期刊界享有较高声誉,在全国有看广泛影响的刊物,它的读者不能只局限在党内,而应当努力扩大党外读者群,使这些代表先进文化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第12期《党史博采》刊载了一篇《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拟迂淮阴》的文章。但据笔者所知,当时党中央计划南迁的地点是淮安而非淮阴。 1982年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阑西同志到淮阴检查工作,我曾亲耳听他说了两件事,一是黄克诚关于要求地方党史部门尽快调查清楚1941年春发生在淮安茭陵大胡庄的一场惨烈的战斗,另一件就是关于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