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际关系的最著名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2001年10月出版的力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驱散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颇为流行的各种自由主义,如“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 以及“国际制度和平论”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刘建飞 《南风窗》2011,(3):45-47
作为老大和老二的美中两国,绝对不能走向对抗这个铁的现实,决定两国必须找出一条和平相处、合作共生的出路。无论处理崛起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多难,如何无经验可循,两国必须同舟共济,共舞于国际大舞台,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如何与对方共舞。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0,(18)
<正>一个天安舰事件,引发连锁反应:从美韩到美越,海上军演接踵登场,也给中国鹰派以口实。8月16日五角大楼发布《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本是一年一度的炒冷饭(今年底日本每5年一次的《防卫大纲》修订更值得关注),却引起中国国防部首次出面抨击。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及部分政客、文人,大肆炮制、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时掀起阵阵反华舆论浪潮。自1992年至1999年秋,他们先后抛出几百篇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等文章、评论和讲话,把中国诬蔑为“新的邪恶帝国”,是具有“好斗行为、正在崛起而且容易激动的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亚太的发展日益受到世界瞩目,“亚太的堀起”、“21世纪将是太平洋的世纪”等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的发展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中国的发展的评论中也出现了不和谐音,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本文将试就这个论调的内容、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引起世界格局剧烈变化。“后冷战”几乎成为政治学论著中不可或缺之词汇。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之旧格局随之崩溃但新格局又未形成。政治学者们争相分析、探讨、预测新格局之未来走向。笔者以为分析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未来走向之学术性论著当以亨廷顿之“文明之冲突”为滥觞。该文总结未来国际冲突可能的对峙组合之一即为回、儒文明联手对抗西方文明。此一结论提醒了西方国家切勿沉醉于海湾战争之胜利  相似文献   

7.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23,(1):1-23+153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天命论”和“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及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导致其形成了唯美国独尊的历史观,建立了固执己见的当代史观和自恋式的未来史观。美国从零和博弈和二元对立思维出发,形成了偏执地树立假想敌的政治安全观和“重利薄义”的对外关系理念。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并在当前的背景下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将中美关系推向竞争甚至对抗。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共处应是中美两国基本的相处之道。中国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方位、综合性地应对和塑造中美关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理论、战略和政策等多层面与美国进行建设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公布和日美《安保条约》签定以来,日本公开表露出染指台海的企图。为了给自卫队的战略重点和兵力部署西南方向倾斜提供合法化的理由,“中国威胁”、“中国可能进攻日本”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日本媒体乃至政府的报告中。前不久,日本著名军事专家芦川淳又在《军事研究》上撰文声称,一旦台海危机爆发,中国将会进攻日本离岛,中日将全面冲突。芦川淳的文章通篇充满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公开为日本军事扩张造势。为使读者了解这种不负责任的右翼言论的危害。本刊特综合编译、评述其主要观点,供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媒体不久前报道,日本和美国已经基本就应对台湾海峡事态联合行动计划达成一致,双方同意今年2月美军和日本自卫队就此进行具体讨论,此举引起了国际舆论的严重关注。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美之间任何涉及台湾的言行都应该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相关承诺。对这些在中美、中日关系都在不断改善、发展形势下的反潮流动作,我们不得不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敌友之辨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这种在世界政治中超大性的国家地位和超重型的国家关系,决定了这两个社会制度迥异而又不接壤的大国,不可避免地互视对方为重要的评估对象。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对外政策目标轻重缓急新的排序,特别是基于美国自信“有能力影响那些能影响我国安康的国家的政策和行为”,一场有关中美关系的大辩论在美国国内全面展开,并导致随之而来的对中美双边关系的重新定位。在这场大辩论中,美国著名思想库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美国战略研究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民主联盟战略,试图用民主联盟来取代联合国。这一战略设想有什么背景?用意何在?对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调整会产生什么影响?民主联盟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建立起来,对世界政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中美关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译自兰德公司于2005年9月15日向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听证会提供的证词(编号CT-247)。反映了美国国内对于台湾问题的一种看法:即中国的崛起和军事现代化进程威胁到了美国在台湾海峡至西太平关的军事存在。美国应当有所应对。本刊刊不赞同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这是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修订和补充。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但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依然主导中美关系的走向。新时期,要本着政治上放眼全局、经济上互惠互利、安全上斗而不破等思路和策略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国内背景 布什政府自2001年初执政以来,在国内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减税,刺激经济;第二件事是在"9·11"之后稳定国内治安.布什的国内政治经济纲领和执政特点,已经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言,“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理想的敌人就是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敌对,在种族和文化上与美国相异,在军事上有足够能力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可见,在意识形态上对美国构成威胁是成为美国“理想敌人”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民生开支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稳定,是中国崛起首先要突破的瓶颈;而在全球战略开支上节省的后果,不仅影响中国的形象,还会妨碍中国全球利益的实现,但说到底,中国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承担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确保国家安全,按照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及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作为对信息化时代的回应,解放军进行了新军事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引起了国内外军事观察家及战略研究机构的广泛注意。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军事研究学者对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进行紧密、多层次、全方位的跟踪研究,每年都有可观的研究文章和报告公开发表。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关于解放军新军事变革的《哈德逊报告》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玛丽·菲茨杰拉德主笔撰写的第二部分,探讨了解放军新军事变革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及理论与进程,原文虽然有相当的偏见与谬误,但不失为严肃的一家之言。本刊文综合编译,评述其主要观点,供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军费越增长越不够花;实力越强,越觉得不安全。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NASIC)发布了2006年《世界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威胁评估报告》,对俄罗斯、朝鲜、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导弹发展现状品头论足了一番。无论美国右翼学者如何夸大其词、刻意渲染,但在和平者眼中,这种做法背后所体现出的只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权主义心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和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在美国战略问题研究领域,中国军事和战略问题研究正成为日益热门的学术焦点之一,而美国学者如何看待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及军事战略的调整,既是相当重大的学术课题,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因此,根据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特组织翻译、发表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亚洲项目”副主任大卫·M·芬克斯坦博士(冯德威)先生的《解放军2020》一文。本文原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牵头举办的“不断改变的战争性质——2020年全球趋势”会议上的一篇会议报告,该会议于2004年5月26日召开。本文原文发表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本刊并不认同或证实原作者的观点、论证及相关相关论据,仅供有关学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要想评估美国大选将对未来中美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从逻辑上说,首先需要分析谁最有可能当选为下一届美国总统,以及他的外交和对华政策主张是什么。但是,中美之间面临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得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模式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一是,两国之间根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和战略意图的差异,使得在中美之间建立战略互信异常困难。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本身都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如此快地取得这一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随着中美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对一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可能造成的对美国威胁的担忧急剧加深。因此,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会把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看作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