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推崇"礼治",法家则重视"法治"。因而谈及严刑峻法,人们往往联想到法家的重刑主义,而忽视儒家思想对于严刑峻法的影响。为更好地探寻我国刑法严刑峻法的历史渊源,有必要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两个角度切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1):48-49
鉴于古代君王的兴亡成败,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了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认为,为臣者成为奸邪有“八术”。其中第四叫作“养殃”,即为迎合君主的享受奢淫,而去“尽民力,重赋敛,顺其所欲”,他们却“树私利其间”,“此亡国之风也”。“有道之国”必须使“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私为功”。商鞅也曾明确指出:“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鞅把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非法私利的“大臣”、“秩官之吏”,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蠹虫,认为这些蠹虫的存在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及时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3.
叶适的史学思想有丰富的合理内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中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笔者感到很有启示。 叶适以“时”或“势”来解释历史。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问题,总体上作了这样的概括:“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隋、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害其为郡县而后伯政举。”(《法度总论一》,《水心文集》卷一)冯契先生对叶适的这一思想作过这样的阐述:“叶适同柳宗元一样,把历史上制度的兴…  相似文献   

4.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所谓“法治”,就是要求以法治国,即要求用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令作为最高准则,来管理国家和治理天下。这个思想,与儒家的“人治”思想和“礼治”思想很不相同。由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各个诸侯国的当权人物.他们既是管理理论家,又是管理实践者,因此可以说,法家学派是当时与现实的社会管理活动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管理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5.
刘艳  杨国玉 《求索》2007,(9):146-148
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运作机制。董仲舒从人性兼有善质、恶质的人性理论出发,构建了一个以伦理道德软控制规范为主,以法度律令硬控制规范为辅的社会控制规范体系。董仲舒社会控制规范体系对当代社会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法家形成于战国时期。富国强兵、兼并天下,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法家的富强观以对时代特点的判断和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以富强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以战胜攻取、兼并天下为最终目标,以人民为工具,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对一切资源的操控,利用刑赏驱使人民投入农业生产和兼并战争,排斥工商末技及一切文化活动。这些主张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违反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现代的富强观不相容,因而应该批判和摒弃。  相似文献   

7.
《管子》托名管子,实为春秋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们的论文汇编,其中的法治思想不同于以"严刑峻法"著称的秦晋法家,也不同于作为"德主刑辅"的儒家法思想,具有齐法家的特点,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良法。《管子》中的法治信念、立法依据从人性出发,其目的是要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有序;在强调法的至上性的同时,注重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运用;其法治的实施在为齐国取得了称雄诸侯的霸主功业的同时,国民没有遭受到严刑竣法的暴虐。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著名思想家就广泛地探讨过有关法治问题,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法、术、势”理论是其精华部分。法,有法度,即加强法制建设,是韩非子用人之道的根本点。术,指在法度的基础上,驾驭臣下的方法,选才用人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治安”这一术语由韩非子率先提出。韩非子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古代哲人对政府治安管理职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古代治安理论、治安体制、治安模式的早期成型。先秦法家描绘出创建中央集权制一统王朝的建国蓝图,提出了强化基层管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治安方案,使普天之下都能处在行政网络的有效管理之中。法家认为,社会生活的有序状态靠法律规范实现,严刑峻法,可“以刑击刑”,而社会面控制是管理的基本目标,户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随着时势的发展,根据政治的需要,应随时修订颁布新的法律和禁令。  相似文献   

10.
《朱批谕旨》所见雍正帝用人之道的主要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兵 《前沿》2009,(8):164-166
雍正帝秉持“首重用人”的治国理念,认为治理天下“得人为要”,他坚信“治人重于治法”。为求用人得当而饱尝苦乐,认为治理天下察吏为本。因为贤才缺乏,其用人讲求整体布局,统筹配置;他珍爱人才,任用人才不拘一格;其用人还讲求人地相宜、人事相宜、人际和谐。雍正以一人之力监控臣僚难以奏效,是其用人之道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1.
漫谈古代帝王的称谓中国历史悠久,历代君主帝王颇多。在电影、电视、戏曲节目中,封建帝王一出现在臣僚面前,就自称“朕”、“孤”、“寡人”、“不谷”。这是什么意思,有些年轻人不甚理解。据史载这些词的含义;“孤”即独自一人不能罕众之意;“寡人”,寡者少也,即...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天下攘攘皆为利来。这是人性,也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简明的写照。为利而来并不是错。靠诚实劳作获利服务于社会应予歌颂。不讲诚信、靠钻法律不健全的空子取利则有错,若无良无德地用毒食品谋利则是有罪,当依法治之。贪官贪腐,既为利也为种种私欲,任由他们贪腐下去,国家则可能被他们掏空。对贪腐,需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13.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2,38(2):31-36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带系统性的"善治"社会管理论。该理论认为,对社会应以柔性管理为主。"柔"与"和"是"道"的本质属性。柔性的社会管理,其内涵包括"天下神器"、"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正治国"及无形管理比有形管理更重要的思想。社会的治理者,必须重视民生;要在民众中形成淳朴的社会风气;不可与民争利,在利益面前要将自己摆在最后;管理民众时,管理者一定要起好表率作用;要"居其实不居其华",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限制管理者的权力、政策法令制定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决不可以武力称霸天下以及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新东方》2006,(1):28-32
先秦法家学派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先秦法家学派认为,人类所从事一切发展活动的根本原动力,源自趋利避害的利己之心,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称之为利益驱动或经济动力。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自其生物本能,这种本能的存在决定了以下几个方面:人性的根本决定了人性教化的艰难性;人性欲望无限与物质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人类在争利过程中缺乏公平有效的限制,导致人们“失礼法、失常性”的行为成为必然;人性趋利的现实性决定了脱离实际的教化效力有限。在先秦法家学派的理论中,荀子对于人性有这样…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事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错,人多会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不需要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这只会培养人们的虚假的道德人格。认同式的道德教化,才能引起道德在人们心里的内化高尚的人性光辉与道德之美常常体现在电光石火的瞬间。在突发事件这面聚光镜下,人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反差,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勇敢与胆怯对比鲜明。近期媒体、网络热议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一刹那间被抛入了一个道德考场,他们都作出了完美的、震撼人心的答卷。他们的事迹将平时人们不太考虑的终极道德价值问题摆到人们面前:要个人自保还是他人生命安全?他们的德行给我们带来了道德刺激,对已经有些麻木、淡忘的  相似文献   

17.
政体 国家的政权构成形式。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或总统制)等不同政体。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其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君主立宪制 也称“有限君主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元首,但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形式上分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象征的地位,国家实权则完全掌握在内阁手中,如现在的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  相似文献   

18.
一、准确——警学论文语言最重要的品格 “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锦机引》)为文之难,古今同理。写文章难,写好文章更难;写论文不易,写好论文更不易。有一种说法:七分材料三分写。虽说只有“三分写”,但其中的奥妙也不浅。只有当“三分”写好  相似文献   

19.
就精神蕴涵而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里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契约"意义。首先,民本思想隐含着"民众是天下主人"、"君主权力来自民众的授予"的意义。其次,民本思想隐含着君民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否信守"民本"是中国古代评价一切王朝及其君主的最高法则。再次,民本思想隐含着相关的惩罚机制:君主如果不履行君民之间的"契约",就会因失信天下而被民众抛弃。因为畏惧民众的实际力量能够将其"易位",君主亦不得不收敛锋芒、慎用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以三位圣王(尧、舜、禹)为例,来说明农家的谬误和社会分工的深层含义是很有深意的。其一,是针对农家忽视国家管理者(即“劳心者”)的职责而举例,这些圣王主要职责是为天下操心,是无暇亲自种庄稼的;其二,是针对国家管理者(即“劳心者”)的作用而举例,他们作用是全局性的、长期性的,是关系到全天下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