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为何意.“本”有追根溯源、探讨规律的方法论意蕴,“以人为本”的“本”之方法论意义就是指探寻人的根本,即人存在、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的和归属.因此,本文提出“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以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目的为“本”,以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本”.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说”,又要靠“做”。“说”即“言教”,是通过宣传真理,用真理的力量去教育人、号召人;“做”,即“身教”,是通过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言教”与“身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面对同行的人的脱颖而出,人们只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也赶上去”,另一种是“把他拉下来”。决心“赶上去”的大多数赶上去了自己也脱颖而出了,决心把走在前面脱颖而出的人“拉下来”的人同时自己也真正被“拉下来”了。后一种人永生不会脱颖而出永生不会干成大事业,因为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到把别人“拉下来”而从未用到“我也赶上去”,怎么能走到前面呢? 世界很大也很复杂,世界的人很多也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人:“把前进者拉下  相似文献   

5.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6.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7.
<正> “士”是一种阶层性的徽号,至少是高于平民百姓的人才能沾边儿。一个人被一般性地称为“人”,算不得什么光彩;一经被称为“人士”,形象就顿时高出了几分。务工务农的人,只能叫做工人、农人,称为“工士”、“农士”的就很罕见。一务了文,就可被称为“文化界人士”。既然“士”是比“人”高级的社会成员,他们总是比普通人多些“个性”。由于“个性”不同,他们弄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历史上,曾有两个地域性群体起过重要影响作用:绍兴师爷——“无绍不成衙”,宁波帮——“无宁不成市”,而今的“温州帮”则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1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3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一条条、一座座“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的崛起,构筑了温州人遍布全国并通向世界的商业网络,成为温州帮的有形载体和鲜明特征。“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说情“二道贩子”钟世杰提及“二道贩子”,首先就会想到商界那些靠转手买卖从中获利的人。但本文所说的“二道贩子”却是另一类人,他们是专靠说情帮他人“疏通关系”并从中获取不义之财的“二道贩子”。这些人常常利用熟人或亲戚朋友当警察的便利条件,在“犯了事”的人...  相似文献   

10.
劳斌同志:修身使人高尚,使人能成为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之八,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就我耳闻目睹的情况来说,往往又使人产生别种想法。传统的修身现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条列在前面。所强调的意思是:与人共事要讲“忠”,即忠诚、忠实;与人相处要讲“信”,即信用、信誉。这些意思,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仍不失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原则。可是,眼下一部分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你讲“忠”和“信”,他搞“假”和“骗”,有时弄得吃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吃的。有的…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和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我们要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人为本”进行哲学的思考,弄清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致力构建有丰富内涵的对人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关怀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人“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概括。马克思说:“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  相似文献   

12.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五本”论     
弓克 《今日浙江》2006,(16):35-3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这里的本,指“根本”,乃哲学价值论概念,而非哲学本体论概念):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世以人为本“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世界,可分为“自在世界”和“为人世界”。为人世界,应以人为本,应以人为主体。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  相似文献   

15.
无论“空巢青年”存真亦或去伪,无可否认的是在资源大量聚集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存在着一群过着“独”生活,为“生存”与“梦想”而活着的青年群体。我们可以从社会中的“人”、现实中的“人”与个体化的“人”三个维度去思考其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多针对青年人的“托底”之策、“筑梦”之策,让青年人实现梦想、赢得尊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人的本质”当作“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来理解的。这个问题在马、恩以前已有许多人探讨过。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康德认为人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具有“理性”,黑格尔认为人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的大脑具有“理性”这一“认识之光”,这些思想对马恩是有影响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他提出人的本质是“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少有人能够脱离互联网而交往.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和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对“网络”的反思,论述了网络时代给现代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要避免成为“边缘人”、“异化人”、“活死人”、“孤独人”,就必须立足科技时代,打破“技术”神话,高扬“人文”旗帜,走出孤独,拒绝异化,发现人的价值,实现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相似文献   

18.
“没头脑”而能当上大官,这才是“真本事”。有这种“真本事”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原阜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傅洪杰就是自称“没头脑”而为人赏识继尔官运亨通的。赏识他的人,则是曾经担任过亳州和阜阳两市市长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这王傅两人的“故事”,可说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则当代“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单位同事之间,察人要察其德才,而莫要察其“来头”。 所谓“来头”,就是指有无“背景”。时下有些人察人往往察其背景,诸如此人的父母是何官衔、兄弟姐妹中有无权势、三大姑六大姨有无海外关系、顶头上司与此人是否沾亲带故……倘若以“来头”而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有“攀龙附凤”之嫌,亦易导致人际关系的某种不正之风;如果以其“来头”而安排工作,定会贻误我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