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哥华市华人社区于1940年比以前有很大的演变:华人人口于1931年有一万三千人,至1941年减少至七千人,1923年加政府通过施行四十三条对华移民苛例,新移民不能来加。后来又由于经济不景,很多华人返回中国去。虽然华人人口大多数是单身汉王老五,但华人家庭仍然有增加,对唐人埠居住中心地区仍有很大影响。1930年代,上海巷及广东巷的华人居民,不断搬迁至缅街以东。这是因为唐人埠发源地人口稠密,卫生问题也有关系,商业中心亦向东发展至缅街及片打街一带,工业资源、就业者减少,而小生意不断增加。因此,广东巷及上海巷只成为唐人埠小…  相似文献   

2.
行政系统已被现代许多专家公认为“现代社会的钥匙”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要工具”。在泰国发展史上,行政体制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刚出现国家形式的孟人时代到今天,泰国已经历了从类似军事民主制政体、专制君主制政体到君主立宪政体的变化;在行政体制上,经历了出现、形成、发展和再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研究泰同现代行政体制的演变,窥视其发展的特点,并对泰国如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作一个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去了泰国,参观完第一国宝“大皇宫”之后,大巴载着我们向下一个景点——北榄的“泰国北榄鳄鱼湖动物园”奔去.北榄离曼谷市中心40多公里,路不算近,但因为人少路宽,大巴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着.能说会道的泰国导游小杨,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世界闻名的鳄鱼和鳄鱼皮.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40多年前,有一个叫杨海泉的泰籍华人家里钻进了一条鳄鱼,起初,全家人都很害怕,要杨海泉把它从家里赶出去.杨海泉慢慢地接近它,为了防止它伤人,就先给它抛些鱼虾之类的食物,但它吃了之后怎么赶也赶不走,杨海泉就把这条鳄鱼饲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一、“山民”的概况泰国北部各府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占泰国全国总面积1/5。生活在泰国北部的居民中,绝大部分是泰族,生活在平原地带。此外,在海拔800——2000米的高原上,还居住着37万人左右约20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泰国官方统称为“山民”。在约20个民族中,族群较大的有六个,即克伦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傈栗族、拉祜族等。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纵横》2000,(9):37-37
泰国的节庆多不胜数,有些节日更是由年头庆祝到年尾,从没间断;但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则非打正旗号的泰国鬼节(Phi Ta Khon Festival)莫属.今年的鬼节于6月14日举行,当时整班“哗鬼”会齐齐出动鬼混两天,真是热闹极了!拜鬼求雨泰国的鬼节每年都于6月中旬在黎府(Loei)举行,虽然这个节日并不是全国性的,但却肯定是泰国最鬼马的节日,而且非常受重视.位于东北部的黎府,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地区,而每年他们都会举行“披塔昆节”(即鬼节),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稻米丰收.鬼节的主角当然离不开鬼,但在黎府地区,鬼其实是天上的神(名为Pee TaKhon),故鬼节并不是驱鬼,而是求鬼.黎府的鬼节除了具祈福的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原来鬼节源于一个佛教的故事,据说,数百年前的泰国王子Prince Vessandorn是佛祖的化身,他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深得民心.某天,他向人民说将要返回天国,并叫众人忘记他,人们听了之后感到非常伤心,天神看见了亦深受感动,于是准许王子重返黎府,而鬼节就是黎府的居民用来纪念王子的.  相似文献   

6.
(一)素可泰王朝时代 国王的服装为红色折幔,形状如今天泰国僧侣所穿的下装。因帝王穿红色,便禁止平民穿红色幔,此俗一直延续到大城和吞武里王朝。国王及大臣的上装,多为开襟衫式样,且多以鸟羽织制,十分耀人眼目。 (二)大城王朝时代 除国王和贵族外,平民男女一般都赤足、不戴帽,上装亦为开襟式样。拖鞋由印度人传入后,才不赤足。妇女穿幔而不绊尾,并将腰前重复折叠,  相似文献   

7.
泰国外语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初立国之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示出多元化的特征。19世纪中叶泰国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开始关注国家、民族、语言等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及语言教育政策,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泰国的外语教育从古到今始终在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都通行产地在大不列颠的蝌蚪文(称英文),但若以为懂得蝌蚪文便可以在泰王国通行无阻,则实属奢望.刚步出机场,便发现在这个风光秀丽的国度,大小建筑物上,各色店铺里,绝少见到蝌蚪文,倒是见到一行行、一片片、一排排、一串串的"豆芽"状的图案,好看之极,像是报纸、杂志上的装饰花纹.这就是泰文.  相似文献   

9.
袁莉 《东南亚纵横》2001,(11):29-30
棕榈 翠鸟 椰子树 船桨溅起的水花惊起了棕榈树上的一只翠鸟,这色彩绚丽的小精灵在空中一闪便消失在树丛里.坐在小船上看,运河两岸棕榈树的叶子长长地斜向对岸,甚至搭在一起,挡住了灼热的亚热带阳光,使河道看上去更像一条隧道.  相似文献   

10.
泰王国是东南亚的君主制国家之一。从公元1238年泰族建立第一个独立政权素可泰王朝起,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直至今日的曼谷王朝九世王朝。泰国国王和皇室成员深受泰国民众的尊崇和敬仰。本文主要介绍泰国之父兰甘亨大帝的杰出贡献。关键词:兰甘亨功绩泰国之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自由泰运动”的兴起及其在战争期间的活动,盟国由于各自的利益在对待“自由泰运动”上不同的态度,得出“自由泰运动”对泰国战后免受盟国处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泰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泰国城乡,不同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现象更加突出。泰国历届政府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虽说近年来有些成效,但象东北地区这样的贫困“死角”仍然得不到治理。因此,发展东北经济,提高该地区人民人均收入使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成为该地区历届人民代表竞选对种种许诺的话题基调,它也确实是该地区广大人民,特别是挣扎在最贫困线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1985—1986年该地区发生连续10个月的特大旱灾,1988年南部地区发生特大水灾的惨痛教训,促使当局和各界  相似文献   

13.
逢年过节,或在联欢晚会上,人们都会看到泰国人民最喜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南旺舞”。 “南旺舞”是泰语“圆舞”之意,它是由“南通舞”逐步演变过来的一种舞蹈,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最初它是在泰国一些府的个别地区人们经常跳的一种民间集体舞,其基本舞式是:人们围成一个圆圈,随着击鼓和民族乐器演奏的舞曲拍手合唱。舞曲一开始,男方纷纷趋向前去邀请女方伴舞,一对对男女随着舞曲翩翩起舞,舞曲停则各自返回原位,稍停片刻又再开始。使用的乐器有小钹、拍板、长鼓、笛子等,因其“通!通!”的击鼓声和节奏而被称为“南通舞”。1940年后,这种民间圆舞已在全国各府广为流传,各村各寨男女老幼无人不晓。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1986,(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在泰国闪电式登陆,泰国政府为了生存只得屈从。 日军在泰国建立司令部后,便计划修筑战略铁路作为主要运输线。该铁路的起点在泰园叻丕府廊巴多,横贯北碧府进入缅甸,终点在缅甸毛淡棉南部的当皮乌沙亚。铁路全长415公里,其中303.95公里在泰国境内,111.05公里在缅甸境内。一旦铁路筑成,日军便可长驱直入印度。日军司令急切要求铁路工程在一年内竣工。日军雇用亚洲劳工并强征同盟国战俘共三十万人进行筑路。  相似文献   

15.
谁会想到眼前这位温文尔雅、柔弱宁静,笑起来,美丽的大眼睛里常飘出丝丝忧郁的女子,就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和国际贸易商会顾问,人称泰国"女船王"的梦莉呢?  相似文献   

16.
三十四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弗兰克·麦克马拉的美国人邀请几个亲近的朋友在纽约的一家饭馆吃饭。一席美酒佳肴之后,朋友们闲谈着,麦克马拉则准备去付账。突然,他发现由于疏忽而把钱包忘在了家里。经过与饭馆经理的激烈争辩和讨价还价之后,饭馆总算答应可以缓付。可是这件事却弄得麦克马拉和他的朋友们非常难堪。几天后,麦克马拉付清了账单,并一一上门对朋友们表示歉意。事后,他心里一直感到非常不痛快。他决心不使自己或其它人再遇到类似麻  相似文献   

17.
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西汉年间至南北朝时期,两国使者先后互访。此后,这种交往便历代不绝,日益频繁。贸易的开展和人员往来,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两国交往中,泰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历来极为重视。从1802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在泰国翻译出版至今,泰国文学史上的“中国热”,对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彼此间的传统友谊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伟 《东南亚纵横》2001,(11):31-31
近年来,一些深受崇洋文化影响的泰国妇女争先恐后赶时髦,金发碧眼成了她们追求的理想形象。加上现代化妆术日新月异,一些女性把头发染成金红色仍不过瘾,还要戴上有色(蓝、绿)隐形眼镜,垫高鼻梁,漂白皮肤,以使自己看上去像西方佳丽。  相似文献   

19.
泰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近几年来,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人士预言,它将很快迈进新兴工业国的行列,成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泰国,认识泰国,探讨他们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一、泰国的基本情况 1、人口及就业状况泰国是亚太地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土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人口5300万,其中可从事劳动的人员为289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5%,因此,泰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泰国目前  相似文献   

20.
北约过时论是一种质疑北约存续价值和意义的观点,主要反映了欧美同盟内部对北约前途和命运的反思。从北约成立至今,欧美同盟内部大致出现了三次关于北约过时的讨论热潮。第一次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戴高乐为代表的部分欧洲人对美国在北约中的霸主地位以及北约军事结构的超国家性质深表不满,法国因此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第二次出现在冷战结束之初,欧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北约需要对抗的敌人苏联的不复存在使北约缺乏了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欧洲盟国应当支持欧盟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第三次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特朗普总统对北约防务责任的分担状况极为不满,因而对美国过去一贯大力支持北约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三次北约过时论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内涵和目的,体现了欧美同盟内部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总的看,关于北约是否应该存续下去,欧美同盟内部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北约的存续对西方的安全和繁荣至关重要,不仅应该延续而且还应该加强;另一种认为北约已经没有存续的必要性,应当解散或加以替代。客观上看,无论是特朗普时代还是后特朗普时代,美国出于维护自身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非常需要北约这个战略工具的大力支持。只要美国处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北约就不会过时。面对北约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中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