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2016,(12)
正近年来,电信诈骗案发量"井喷式"增长,这些电信诈骗犯罪地域性特征突出,不同地域嫌疑人"术业有专攻",让民众不胜其害、不堪其扰。"是××吗?我是你领导,明天来我办公室一下……""××先生,恭喜您中奖了……""您好,我是市公安局的,你因涉嫌犯罪,账户已被冻结……"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诈骗电话、手段让民众不胜其害、不堪其扰。电信诈骗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吞噬诚信社会,还能蚕食地区的形象。近日,  相似文献   

2.
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诈骗手段趋于科技化、多样化、隐蔽化。以厦门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为例,联动银行系统、电信运营商,介绍一种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五花八门的街头诈骗形式1.作案手段多样化。从近期发破的诈骗案件看,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1)利用买卖物品诈骗;(2)丢包诈骗;(3)换取“金元宝”诈骗;(4)兑换外币诈骗;(5)利用封建迷信手段替人消灾诈骗等等。诈骗方法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隐秘。虽然有些诈骗手段和以前相同,但却“改头换面”变换了“道具”,如2002年10月23日至25日期间,先后有四人到苏北某镇的席某(女,36岁)家以做收购头发生意为由,引诱席某替其收购头发,骗席说按每斤300元价格收购头发,每斤可赚100余元。10…  相似文献   

4.
"非接触式"诈骗具有现实物质技术基础和受害人的"心理趋向"。诈骗犯罪的惯用手段有短信诈骗、订货诈骗、互联网诈骗等多种方式。公安机关打击"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应以"防控"为抓手,遏制诈骗犯罪的发生,应联合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斩草除根"的打击行动。  相似文献   

5.
《人民公安》2016,(4):6
正虚假信息诈骗的秘诀是什么?诈骗案件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存在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而现行反诈骗手段的弊端又在哪里?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诈骗分子也一步步走向专业化、集团化。与之相对的是,应对虚假信息诈骗的链条分散而冗长。一个诈骗号码开始肆虐,警方发出"封号"通报,运营商还要层层审批;一笔老百姓的血汗钱汇进诈骗分子的账户,公安机关请求紧急止付,银行往往要求先提供证明。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所谓的"流程"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虽不断受到公安机关打击,但仍然是一类高发的犯罪,很多人因此上当受骗。电信诈骗手段的翻新速度较快,但不论其诈骗手段如何翻新,电信诈骗都是以"通信"和"资金"作为基本要素实施的。因此,根据电信诈骗的"通信"和"资金"这两个要素,分析电信诈骗的侦查模式,能够更好地实施有针对性的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7.
电信诈骗是指利用通讯工具或互联网,借助公共通信网络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或发送虚假信息,对被害人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的主要方式有:冒充公安人员进行诈骗、以"中奖"为诱饵进行诈骗、虚构购车退税进行诈骗、虚构银行卡消费进行诈骗、冒充熟人"换卡"汇款进行诈骗、以虚构亲属需要救助的方式诈骗、以虚构信息对被害人进行人身威胁的方式诈骗。电信诈骗的特点表现为:智能化、科技化程度高,分工明确、组织化程度高,诈骗方法手段更新快,境内外结伙作案、打击难度大。电信诈骗犯罪高发源于该类犯罪风险小、成本低,该类案件侦破难度大。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应加强宣传工作、提高防范能力,加强公安机关之间的协作,建立部门之间的快速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银行的能力与作用,充分发挥电信部门的能力,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丢包诈骗"是一种侵财犯罪方式,前些年,各地司法机关对"丢包诈骗"均是以诈骗罪予以处罚。近两年,"丢包诈骗"的手段不断变异,司法机关对这类犯罪的定性开始出现争议。对于不断变异的"丢包诈骗"究竟应当怎样定性?请看本期拍案说法。  相似文献   

9.
清朝的诈骗手段,有些沿袭了历史上代代相传、屡屡得手的老套路,有些则花样翻新。以建厂、开矿、办公司等为名,从事集资诈骗,是晚清近代工业兴起以后出现的诈骗新套路。对此,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严惩诈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从无到有,犯罪手段从简单到复杂,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日趋高发性和多样性,严重破坏我国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经济的运行。侦查机关要认真研究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实践,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保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保险诈骗也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因此,打击、控制保险诈骗犯罪对金融反欺诈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当前保险诈骗犯罪的现状及作案手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此类犯罪案件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信用证诈骗是发生在信用证结算过程中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惩治信用证诈骗犯罪对重塑社会信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概述信用证的运作机制入手,对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防范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打击、遏制信用证诈骗犯罪,建立完善的防控机制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诈骗案件虽然在我国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诈骗方法不断翻新,其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性进一步增大。从总体上看,诈骗案件具有预谋性、连续性和团伙性等特点,侥幸心理、畏罪心理构成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重要特征。为提高诈骗案件的侦查讯问水平,需要从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两方面来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4.
浅论跨境电信诈骗案件证据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洪  陈鸿 《公安研究》2012,(12):37-44
电信诈骗犯罪源于台湾,后传入大陆,发展至今已突破国界,蔓延至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信诈骗犯罪是新型的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犯罪手段。现阶段,中国大陆警方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法追究大陆籍参骗人员的刑事责任。在此过程中,证据体系的构建尤为关键。办案单位应全面了解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具体流程,了解证据的内容、作用和存在形式。办案单位的指挥员和具体侦办民警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前期侦查、现场抓捕、刑事拘留、侦查羁押等不同阶段,证据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各有不同,必须保持清晰的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15.
诈骗犯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起了普遍关注,政府、企业与社区在协同治理诈骗犯罪时经验不足,民众防范被骗意识缺失致被骗风险上升。从疫情期间"两高"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诈骗犯罪呈现出诈骗虚构内容类型化、诈骗手段网络化和被害群体普遍化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被害预防理论基于其强调预防被害措施的灵活性和充分调动被害人预防被害的主动性,不仅能对预防网络诈骗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治理压力。降低被害人的被害性与互动性是预防网络诈骗的主要思路,政府、企业和社区应当围绕引导公众情绪和阻断犯罪互动来制定预防网络诈骗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案也面临着骗术花样增多、精准诈骗高发多发的态势。因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需要不断加紧侦查打击治理、加强预警防范、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强化防治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包括伪造、变造、签发空单、骗取票证等,具有实施犯罪前的预谋性,诈骗实施过程中的智能性和迷惑性,金融诈骗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失衡”与“无序”是金融诈骗犯罪的特定社会原因;行业的积弊和无序是金融诈骗犯罪的行业特殊原因。对金融诈骗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性预防──强化制约金融诈骗的社会控制;规范性预防──加快金融法规的建设步伐;机制性预防──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厦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困境破解——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具有手段多样手法隐蔽、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损失巨大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高校频频发生电信诈骗主要源于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保管不当、高校防范宣传效果不佳、学生警惕防范意识不强等因素,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的瓶颈主要体现为案件侦办警力缺任务重、联动机制协同弱成效低、追赃抓捕难度大成本高。应强化校园诈骗防控网络,深化高校反诈队伍建设,优化防范打击合成战力,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严厉打击和全面防范。  相似文献   

19.
五、怎样防止街头诈骗?1.街头诈骗。手段有切汇、换汇、兑换外币等。嫌疑人选择的作案地点多在银行、储蓄所及金融网点附近,以获取利益为诱铒,几人共同作案。手段主要是切汇抽张,调包。也有刷黑纸变美元和看新版人民币调包诈骗。嫌疑人一般为二至三人,男性居多,其中也有个别嫌疑人为外国男子。2.以易拉罐、有奖销售中奖等手段诈骗。嫌疑人选择的作案地点主要集中在车站、小区楼下、中型路口等部位或小公共汽车上。手段为其中一嫌疑人开罐喝饮料喝出异物,其他嫌疑人围观,看后告其异物为中奖凭证,争相抢购,最后将该异物以高价卖与事主,达到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利用手机诈骗也愈演愈烈。手机诈骗不仅严重地侵犯了人们的财产权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手机诈骗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犯罪手段智能化等特点。手机诈骗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立法缺失、监管失位、侦查困难、惩处不力等。为有效预防和遏制手机诈骗犯罪,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手机用户的识别能力;加强社会联合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