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08,(8):64-64
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参观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他强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大灾难!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立即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围上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临危不惧,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亿万人民群众向灾区人民慷慨解囊,  相似文献   

3.
高层点击     
《人大论坛》2008,(6):3-3
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中央号召,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个受灾群众中去。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历史将永远牢记这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山崩、地裂、残垣、断壁……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撼动中国、震憾世界,数万生命顷刻陨落,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重大灾害,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战役,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生命赞歌,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耀眼的光芒,激励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5.
“5.12”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透视了当代“80后”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大灾面前,“80后”潜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和培育出来,他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他们心系祖国、情系人民,用当代青年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支援着灾区,展现了“80后”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体现了当代青年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情系绵竹     
《群众》2008,(9):26-28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省动员,紧急行动,全力支持四川绵竹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在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全体援建人员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恪尽职守、忘我工作.让“江苏速度”、“江苏精神”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得到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7.
华瑞兴 《群众》2008,(10):94-95
压力与磨难催生伟大的精神,考验和挑战锤炼民族的品格。我国人民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崇高精神,给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政》2008,(9):47-47
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河南省南召县民政局张建国认为,这“二十四字”精神,不仅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和深刻揭示,而且还应当贯彻到我们民政整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高层点击     
《人大论坛》2008,(7):M0002-M0002
胡锦涛6月30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今年,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人本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守望相助、超越亲情的大爱精神;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奥运精神,即“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积极向上、重在参与、团结友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直接指挥下,灾区干部群众,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迅速行动,奋力抗震救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表现出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种精神,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真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什么历史功业都可以创造出来。这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社会发展规律。弘扬抗洪精神,根本的是要认识、尊重、弘扬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6月11日上午,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报告会。报告会前,李长春、习近平亲切会见了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李长春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英雄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幸降临中国大地。“非典”,一时间成为头号公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迅速筑起了一道抗击“非典”的无形长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次进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汶川地震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果断决策,正确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赢得了抗震救灾的主动权、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实践》2008,(4):4-5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08,(13):4-4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相似文献   

19.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这次大地震,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就是如何加强危机管理中领导者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成都市统一战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