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发财 《求索》2008,(7):108-110
后现代性是鲍曼构建社会理论的视角,鲍曼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对比研究,认为后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思维状态,它既是毁灭性的,也是建构性的。鲍曼不认为后现代性意谓着现代性的终结,但由于“后现代”的滥用,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代替了“后现代性”概念,并认为消费主义是在后现代性视角下构建社会理论的中心范畴。  相似文献   

2.
闫顺利 《岭南学刊》2007,4(6):90-9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与现代性断裂的后现代性;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或现代化的第二波,因此拒绝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主张还是后现代性主张都直指现代社会发展之弊,在解决现代性的重大后果问题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他们的争论对于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性     
胡颖峰 《理论月刊》2007,(10):44-46
从词源学上来说,现代性意味着"流动性"、"不确定性"、"当下性"。从现代性的内涵来说,它包括世俗化、理性与理性化、主体性、工业主义、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英格尔斯的OM-3量表,对豫北一个流动性比较小的村落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农民的现代性的研究,发现流动与非流动农民的现代性呈现无差化状态.而城市体验的缺位、流动的同质性及所进入行业的低现代性是造成"无差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齐格蒙·鲍曼通过对大屠杀的研究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鲍曼认为,德国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仅仅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这些现代化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集体行动。从鲍曼对当代的历史和社会结构极为深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后现代理论对政治和历史研究的巨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7.
刘冠君 《青年论坛》2009,(6):126-129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提出了两种现代性,并把自己的后现代性看作是对现代性的重写。利奥塔没有对如何重写提出明确的理论指导,但可以以利奥塔对马尔罗的解读为例,来理解他提出的"重写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逻辑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尺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实践视角、历史视域及辩证分析方法,是我们透视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理论视野,为我们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苏焕杰 《传承》2013,(2):48-49,51
现代性、后现代性问题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认识已经由原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深入到从中获取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混乱、指导思想的虚无性、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学者马歇尔·伯曼把人类后现代性的"终结"图景武断地归功于马克思的肇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纯粹的谬论.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思想者,他的一系列经典文本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的确开创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声:同时,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生成论思想--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理想的价值选择的结果,而且需要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过程--始终充满了深刻的人学意蕴和辩证智慧:而且,马克思还解决了"历史之谜的解答"问题.即通过"共产主义运动"而实现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实现人"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从而也预示了人类-人性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即人向自然-感性的"复归"、人向个性-自由的"复归"、人向艺术-审美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13.
张廷国 《岭南学刊》2007,6(6):95-98
讨论现代性的问题,就必须面对近代的科学和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解构"都是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彻底解构的后现代哲学,但缺少新的建构。我们也面临着自身的解构问题,但我们要解构的并不仅仅是现代性的问题,而更多地是前现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西方后现代性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批判,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源头,现代性理念是本体论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现代性的发展及现实化过程包含在本体论自我否定的辩证逻辑内,现代性的悖反性后果即与此相关联.囿于"本体论思维"定式,现代西方智识解除精神危机的思想方案一再陷入无尽的论争与困惑之中.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堪为现代性重建的启示性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7.
业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社会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重点聚焦。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从后现代立场对现代性展开深刻的理论分析,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对抗和抵制;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消解;追求后现代的碎片化和差异化。这样一种崭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现代性诊断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异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又存在着理论旨趣的迥异和对立。如何认知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独特风格、新颖观点和别样论断,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同是在面对西方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开始自己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探索。应该说,在最初介入后现代争论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起点。詹姆逊经历了最初与鲍德里亚的"志同道合"到最后的"分道扬镳",特别在对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上的不同态度,埋下了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走向非(反)马克思主义裂变的伏笔,找出造成这一裂变的根源正是本文对鲍德里亚与詹姆逊比较研究的旨归。  相似文献   

19.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一般路径和特殊过程并存,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错,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伴生.这种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交错,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可能路径,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缩短或超越某些阶段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既要矫正以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性思潮的缺陷,又要防止以对价值理性的尊崇为特征的后现代性思潮的过度张扬,要在现代性一后现代性时空交错中构建“新型政治现代性”,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