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科学家开始探讨启动“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在2001年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专家集中研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和机能的数字化、可视化,最终达到人体的整体精确模拟。“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是关系到新世纪我国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能否走到世界前列的大问题。同时,“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涉及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目前我国在此领域已有较多研究积累,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所必需  相似文献   

2.
世闻 《党建文汇》2002,(18):30-30
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第一位“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孕育”成功,计划明年问世。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虚拟人”是“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 的统称,其原理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可视的模型,包括人体的各器官和细胞等,最终建成生物网络化的流程,即:从由几何图型的数字化“可视人” 到真切实感的数字化“物理人”,再到随心所欲的数字化“生物人”。 “数字化虚拟人”是20世纪后期的新兴前沿学科,在医学、航天、航空、建筑、机电、制造、影视制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价值。有了“数字化虚拟人”,人们事先可准确虚拟复杂的外科手术、美容手术;可根据“数字化虚拟人” 及其器官模型,研制和创造各种手术器械、新型药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瑞士前驻中国大使曾经说过我的脑子像COMPUTER(电脑),我的脑子里确实装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有使我高兴的,也有使我忧虑的。” 温家宝说了一连串的数字,在说到农村税费改革时说:“有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5700人,如果不精简机构,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在说这个数字时,他用了一个古语:“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相似文献   

5.
数字,作为数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和符号,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然而,在我们这个似乎特别重视数字的国度里,它却常常创造着惊人的奇迹:因数字而升官,因数字而发财,因数字而得到奖赏,因数字而获得美誉……也许正因为数字能够创造奇迹,不少为官者对此心领神会、情有独钟,于是,一串串不同凡响的数字便从他们那里源源而出,什么“十大工程”、“百件实事”啦,“千亩虾塘”、“万亩果园”啦,“产值超纪录”、“利润翻几番”啦,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镜乱。应该说,真实准确的数字,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和一个领导…  相似文献   

6.
全国“两会”圆满落幕了。“7.5%”“4%”“700万套”“房价合理回归”……一个个凝聚“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民生暖心剂”的数字和话语给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全国“两会”圆满落幕了。“7.5%”“4%”“700万套”“房价合理回归”……一个个凝聚“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民生暖心剂”的数字和话语给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前线》1981,(6)
(括弧里的前一个数字是期数,后一个数字是页数) 评论解放思想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发刊词) 二。..…。...·..·“·····.··.“二””。,’。·”.““。…(1·2)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刘导生(1·4)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时期 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10,(1):102-103
在中国古代,我们祖先做的好多事情都和数字分不开。八卦就是和数字密不可分的智慧结晶。种田有数字,盖房子有数字,成语里也有不少数字,什么“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七荤八素”“八九不离十”  相似文献   

10.
近四十年来中国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根据重要政策节点划分为三个政策阶段:“政府信息化”阶段、“电子政务”阶段和“数字政府”阶段。与电子政务相比,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在核心目标上立足于推进治理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依循数据范式,在政策上将“对数据的治理”也纳入议题范围,在业务架构上日益趋向于平台化模式,在技术基础上正在向智能化升级。基于此,数字政府的概念可以被重新界定为:在技术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技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配信息,在组织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协同与重构。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政府表现出与过去所不同的重要特征,并由此带来政府作为一种组织的持续创新与转型,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革命。  相似文献   

11.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掌门人”) “我预计中国将在2000年—2020年期间有长足的发展。因为你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效仿国外最好的技术。如果中国能避免战争、政治动乱和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那么,当美国和西欧在下一个20年里经济增长率徘徊在2%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学术权威)  相似文献   

12.
“数字”一词,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这几年,可以说是不绝于耳,“数字地球”仿佛就是最大的一个“数码”。然而,对“数字地球”的理解,用我们仅有的一些“数字”或“数码”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数字地球”,是一个关于当今时代和社会及其发展的新概念,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准确的、科学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定义C但有一点似乎可以预见,那就是——“数字地球”比“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等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远C就现在来理解,“数字地球”大致是——一种嵌入了各种各样的、庞大的地理信息,能对地球进行高分…  相似文献   

13.
《前线》1984,(12)
(括弧里的前一个数字是期数,后一个数字是页数)评论反对“好人主义”············……本刊评论员(2·2)怎样才能统一思想···“····””一本刊评论员(3·2)拿起批评自我批评的武器来·一本刊评论员(4·2)反对“关系学”····”····“····一本刊评  相似文献   

14.
周凯 《党建文汇》2014,(12):11-11
今年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宣布“双十一”总战绩571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双十一”已成为一个“节日”,缔造了一个个传奇的数字,而每一个神奇的数字背后,让人联想割的是数以万计的人。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中国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将其置于县域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关注县域发展中的现代化要素。整体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核心的问题是实现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公共参与的责任,这也是开展县域研究的落脚点。在县域现代化的目标之下,可以围绕县域展开“解剖学”“类型学”和“空间学”的深度研究,全面呈现县域研究的核心结构、分化类型和区域形态。县域解剖学着眼于从结构化的角度剖析县域经济、县域治理、县域公共服务和县域社会。县域类型学强调县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将县域分为“稳定极”“发展极”“创新极”三种类型。县域空间学则尝试区分县域和乡村、县域和城市。最后,县域研究应当回到区域平衡发展的主流命题上,重新理解区域失衡与再平衡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数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拥有辉煌的数字和数学成就。文章对中国历史上的数字文化作了深入地探讨,并对中国未来的“数字化”进程抱着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人们在购房时还对“宽带接入”、“智能门禁”等词汇感到十分陌生,而如今,老百姓已开始关注数字技术在住宅产品中的应用。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数字家园”、“智能住宅”、“电子家庭”、“网络家居”等一些新鲜的词汇频繁亮相各大媒体,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新一轮炒作的热点。所谓“智能住宅”.也有人称之为电子家庭、数字家园、家庭自动化、家庭网络、网络家居、智能化家庭等。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含义和功能大体相同,其最终目标是给居住者提供一个通信方  相似文献   

18.
顾钧 《新湘评论》2010,(12):61-61
最近,我搬进了一处新居。朋友们纷纷前来祝贺乔迁之喜。我在电话里告诉他们路线之后,还得特别说明一下我家的门牌号码8186的意思:“我们住18层,前一个8不用管它,这里每一家门牌号的第一个数字都是8。楼里一层共住4家人,我们是第4家,为了避免4,最后一个数字改成了6。”  相似文献   

19.
发展数字协商民主是推进中国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的必然趋向,建设数字中国也客观要求以数字化赋能协商民主。“云平台”构建多元主体互动新协商格局,“云计算”塑造规范化程序化新协商秩序,“云履职”提升参政议政新协商实效,都彰显了我国数字协商民主的创造性实践。但数字时代的严峻复杂形势也带来了治理挑战:技术精英占据天然优势地位,背离数字协商民主理想;算法“黑箱”阻碍多元共识,加剧公众协商过程非理性化;数据泄露导致陷入数字治理困境,阻碍共商共建共享;数字平台无限扩张进而霸占数字社会的话语主导权。基于此,中国语境下发展数字协商民主从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激发民主活力的数字技术保障,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性平台治理,健全数字协商民主基本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习惯把没有任何色彩的数字贴上一个吉利或不吉利的标签。比如4和8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就莫名其妙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4避而远之,对8情有独钟。如今我们的许多楼盘已经没有了4层,据说这样的楼层不好销售;堂堂星级宾馆,客房的4层、4号,要么空过,要么来个3A、5A代替;近日某市车辆管理所在全国率先推出车牌“尾号无4”的举措,还被冠以“人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