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权最初起源于英国,后被美国最先移植,形成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如今沉默权制度已成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诉讼文化。我国是否应确立这一制度,在学术界和司法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反对的主要是认为沉默权与我国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相抵触,不利于遏制犯罪。笔者仅就此发表拙见,请教于诸位专家与同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争论焦点在于沉默权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我国应当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沉默权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 ,并可通过一定的措施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陶磊 《法制与社会》2013,(36):133-134
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沉默权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也一直呼吁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采纳沉默权的规定。但立法一直未给予积极的回应。本文关注的重点并非沉默权制度,而是沉默权之中的“沉默”在证据法上是否具有证据能力。文章从证据的概念和证据的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沉默”并不具有证据能力,因而不能作为证据采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刑法日益重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加之中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在中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我个人认为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应该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应该缓行,将来确立的沉默权制度也应该是有限制的。本文中个人从沉默权制度的含义历史发展,中国司法界对沉默权制度的争议以及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立法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现阶段应为将来设立沉默权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规则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潘智慧 《法制与社会》2012,(16):114-115
随着诉讼科学化、诉讼民主化的发展,沉默权已经开始为许多专家、学者和平民百姓所关注。本文拟从沉默权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我国对沉默权制度的研究现状以及沉默权是否引入我国的司法体系等方面来分析,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的构思以及沉默权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论刑事沉默权的诉讼价值及缺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刑事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自证有罪,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的权利。它是英美法系中关于任何人不必自我归罪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犯罪嫌疑人是否能按不必自我归罪法则享有沉默权,体现着诉讼价值观的差异,反映着诉讼利益冲突的协调与统一状况。一、刑事沉默权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刑事沉默权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英国宗教法庭对宗教异端案件的审理。当时的被审理人员即开始用“人民不自我控告”的沉默方式来对抗宗教法庭的不人道审讯方法。1637年发生的约翰·利尔伯恩被控印刷煽动书刊案…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诉讼价值,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程序中,还没有形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制度,而且在学术界对于沉默权制度是否应该建立的讨论也是相当激烈。所以,我国对于沉默权制度的确立还是应该持审慎的态度,结合刑事诉讼现状,本文在此对于沉默权制度的建构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梁崇龙 《法制与社会》2012,(18):126+144
本文由沉默权制度是否应该引入刑事诉讼法的争论入手,分析了沉默权引入必须设置的配套措施,以及在我国沉默权引入刑事诉讼法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坦白从宽与沉默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国章 《法学杂志》2002,23(1):53-54
坦白从宽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 ,它在感召犯罪人悔过自新、分化瓦解犯罪集团、促进罪犯改造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直至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所反映的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精神 ,极大地保障了刑事诉讼中被追诉方的人权 ,因而被认为是“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随着 1 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引起了国内法律界和舆论界对我国法律是否应该引入沉默权制度的空前关注。但无论是否赞同引入沉默权制度 ,较多的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国是否应该在刑事诉讼中引进沉默权制度,并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沉默权的含义和本质,总结了当前法学界在沉默权问题上的争议和不同主张。第二部分对沉默权和我国刑事政策的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权衡沉默权制度的利弊,对"我国在面对沉默权时的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研讨(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深入发展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是否应确立沉默权的问题已引起法学界的关注。本文就沉默权的起源、发展、诉讼价值等作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指出 :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沉默权原则 ,并就如何确立沉默权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提出了设立沉默权原则的立法模式及修改刑事诉讼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卞辉 《陕西检察》2002,(3):39-40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又叫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拒绝回答、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在观念上源于古老的英国谚语“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早在12世纪,英国世俗法院和被告人就与教会法院展开了关于反对被告人认罪宣誓制度的斗争,沉默权思想得以产生。1639年,英国的李尔本走私煽动性书籍一案中,星座法院因李尔本拒绝宣誓将其投入监狱。1641年议会裁定星座法院的判决违法,并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纠问宣誓。1688年,在国王詹姆斯二世起诉七个主教一案中,沉默权得到进一步肯定,  相似文献   

13.
从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的辩证关系论沉默权尚需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英 《河北法学》2001,19(6):135-136
刑事诉讼中保护人权就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目前沉默权制度的争论,从刑事诉讼双重目的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是否应设定沉默权,是当前沉默权热点中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制度自古罗马时期开始酝酿,并在英国的"夸尔斯案"中得以初步确立,随后为世界多过所采纳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随着社会实际的变化沉默权制度也饱受争议。随着法治的发展,我国也有必要对沉默权制度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研讨(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否确立“沉默权”原则对于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原则问题,学界有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否定说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不宜确立“沉默权”。主张此类观点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在我国应当暂缓设立沉默权制度。因为我国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且强调司法活动实体公正的国家,目前尚无设立沉默权的条件;对我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刑讯逼供,而不是超越现实搞什么“沉默权”。①有的人认为,确立沉默权以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不语,既包括不承认犯罪,也包括放弃了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诉讼文化。我国是否应当移植并确立这一制度,引起了学界和司法界的广泛争议。本文介绍了沉默权的由来,并从我国沉默权缺失的原因和现实危害出发,分析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起源地,李尔本案件是其建立的标志,在随后的发展中,美国法院确立了“米兰达规则”,将沉默权推上了顶峰,它体现了对被告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同时也是刑事诉讼控辩平衡原则的体现。所以可以说英美法系是沉默权的发起者。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英国法的影响下,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也开始确立了沉默权。但因为两大法系的诉讼模式不同,其沉默权也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问题是当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不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司法实践部门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沉默权是否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加以确立,不仅涉及沉默权本身所体现的价值是否应当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所认同,也涉及到这项制度能否为我国的刑事司法现实所适应,在就沉默权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中,争议往往产生于后者。有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与用高科技手段取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根菊 《现代法学》2000,22(4):74-76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提问享有沉默不语的权利。本文阐明何为沉默权、沉默权的模式 ,认为我国法律宜在起诉阶段赋予沉默权 ;若从侦查阶段赋予沉默权 ,必须采用高科技手段取证。  相似文献   

20.
简论沉默权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的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人员、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不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沉默权制度最早存在于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国十七世纪,是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后这一原则被美国继承。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