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菲尔丁的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一篇新发现的侠文看作者的创作动机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成就的小说家,一生中创作的小说主要有四部,政治讽刺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是其中之一。1743年,这部小说作为菲尔丁《杂文集》的第三卷与读者见面。1754年又经作者修订再版。长期以来,《魏尔德传》的具体写作日期一直是个迷。①近几年来,人们新发现了一期曾佚失的《战士》杂志,②使《魏尔德传》的创作时间与动机问题得到一些澄清。该期杂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史略》专篇讨论《野叟曝言》、《镜花缘》、《燕山外史》及《蟫史》四部小说并名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时,并非基于类型归纳或文体判断而言。这些小说依旧被归入"神魔小说"或才子佳人型的"世情小说"中。鲁迅此举实为强调此类小说写作者"自寓"、"寄慨"的创作倾向,突出"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于小说史的叙述意义,是其建构"从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的小说史演进规律之目的使然。这些意图及采用列举式的评判模式,导致《史略》并未妥善处理此类小说作者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书写之间的冲突,致使"以小说见才学者"最终偏向析解作者创作意图之一面。学者将"以小说见才学者"曲解为"才学小说"等,并当作重要的小说类型,进一步偏离鲁迅本意。关注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将比拘囿于"才学小说"从概念到概念的圈定之举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密《官本杂剧段数》与陶宗仪《院本名目》,是认识宋杂剧、金院本整体面貌最重要的依据。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论证宋杂剧、金院本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小说 ,特别是《太平广记》这样分门别类的小说总集 ;还有不少作品取材于词作和词人轶事。宋杂剧、金院本为宋元南戏、元杂剧提供了进一步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传》等书是不是“小说”,学术界久有争论。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汉代小说的实际状况出发,尤其是通过对作在编撰这些作品中大量的改造、创新工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向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小说创作的手法,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这些作品具备了小说的特质,其中有一些堪称中国古代早期小说精品。  相似文献   

5.
作家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了作家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今天上午,市高院终审令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追赔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原告庄羽称,2002年11月她创作完成了小说《圈里圈外》(下称“《圈》”),并出版发行。后来她发现,春风文艺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的郭敬明所著《梦里  相似文献   

6.
《正阳门外》是作家沈家和创作的系列京味小说,共九卷。其中前六卷《鬼亲》、《活祭》、《老铺》、《药王》、《鼓妞》、《曲身》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j1999年11月25日,双方(作家沈家和与北京出版社)就出版、发行《正阳门外》最后三卷小说《坤伶》  相似文献   

7.
从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第二部小说《计出无奈》一八七一年的出版,到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一八九四年十二月起在美国的《哈泼杂志》上陆续发表,二十四年间,除短篇小说外,他总共发表了长篇小说十四部。有的文学史把这二十四年统称之为哈代的小说创作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划分有一定道理。在这段时间里,哈代虽则也创  相似文献   

8.
小说侵犯名誉权1996年秋天,彭东明蛰居在距岳阳楼不到300米的寓所里,创作了34560余字的中篇小说《秋天)。1997年2月,《中国作家》以显著位置刊登此文;同年6月,《小说选刊》予以转载,并注明了作者的籍贯和身份。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然而,彭东明却因此惹来官司缠身,长达三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罗烨《醉翁谈录》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宋代说话伎艺的小说话本合集,其更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以《舌耕叙引》为代表,学习子部的传统小说观念,结合传统小说观念在宋代的理论创新,针对通俗艺术表现形式说话的主要特征,模仿《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的理论阐述范式,构建起通俗小说的理论体系。其中,《小说引子》主要构建通俗小说的核心特征与社会功用,《小说开辟》主要构建通俗小说的表现技巧与艺术审美。通俗小说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影响了近古以来通俗小说的创作,也为传统小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沈轩 《政府法制》2005,(12):11-13,15
他曾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经当过市长、省工商局局长,官至正厅级;他因创作《碑魂》、《梦魇》等多部长篇反腐小说而享誉文坛和政界,被人们尊称为“反腐作家”、市长作家”。2001年年初,作家出版社还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力作《浊蚀》。可就是这样一个闻名一时的“反腐作家  相似文献   

11.
反思百年文学史研究,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要把新的观念变成固有不变的模式。需要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文学史观,需要有思想的文学史。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分析,又要注意研究整个文学活动,不要把文学史写成作品史。要把握作家作品所反映的文学思潮,把握其独有的个性和特点,以此来反映史的脉络,不能只是按作家生卒年前后排序,以占有篇幅多少表明某一作家的成就高低大小。  相似文献   

12.
叶从容 《政法学刊》2011,28(3):119-122
中国当代文坛塑造了众多公安人员形象,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同一美学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具有同一美学形态的文学创作受到质疑,警察形象塑造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在大众审美品位的左右下同一美学色彩又得以强化,表现出类型化、通俗化的倾向。警察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待于对同一美学作扬弃,克服消费时代文学文本常有的浅表化和雷同化倾向,以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试析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区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国侠  张红生 《河北法学》2004,22(2):100-103
如何区别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已成为理论与实务的难点。应从作品所体现的意志加以判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作品署名;作品内容;作品的性质与用途。同时,为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应严格解释法人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兄弟>在2005、2006年的分期出版是当代文学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典型地显示了消费市场和商品文化主导与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机制对文学的宰制作用.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消费文化及其文学生产机制影响了<兄弟>的审美品格和叙事特征,"文革"历史与改革时代的现实在小说中呈现出夸饰化、漫画化、荒诞化的倾向.这种文学症候标识出余华由先锋作家到畅销写手的某种隐形蜕变,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文学与市场、消费文化保持适度联姻时,要规避其对文学自主性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潜在伤害,要对消费文化保持适当的警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首先是文学,网络是记录作品的手段和传播作品的渠道。作者在努力创造新语汇和突破语法约束的同时,也制约甚至扼杀其发展。网络文学以即兴创作为主,故其贴近“网民”生活且颇有灵气,却失之浅泛和粗糙:开放互动的特征激发写手的创作激情和读者的参与热情,却干扰了写手创作的独立和思维的、表达的连贯性:Inter-net 改变了传受者的地位,削弱了把关功能,写手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时,也易涉及官司;它产生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产生精神毒品。对网络文学应多些包容、关注和支持,促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金萍 《政法论丛》2014,(4):105-112
保护作品完整权作为著作人身权的核心,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由作者赋予的,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与利用应符合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精神与意图,否则就是歪曲、篡改,这是明显的作者中心主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代,文学艺术鉴赏中的作者中心主义已然淡化,作者通过作品的精神表达与对作品的意义赋予已经不再重要;在利用作品中,借用作品是创造自由的表现,不能冒然认定为歪曲、篡改.所以行使保护作品完整权时,有必要考虑文学艺术鉴赏与创作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场域是由影响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元场域的文化场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走向.台湾的文学场域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是台湾文学的灵魂,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8.
两汉以来的俗赋到唐五代时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故事性强、语言浅显、亦庄亦谐、娱乐性的作品。这种俗赋虽因其封闭于敦煌藏经洞而不为人知,但作为一种传统文体却并未停滞不前,它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传承和应用。通过考察唐五代之后的俗赋对变文说唱、话本小说、杂剧戏曲、通俗类书等方面的流变影响,以此可探寻和揭示俗赋与后世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作品的独创性——以滑稽模仿和后现代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著作权的客体,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作为作品灵魂的独创性可谓著作权法的核心概念之一。独创性概念伴随着著作权理论的产生而创立,构成了著作权制度的基础,是作品获得保护的根本理由。后现代主义却对传统的独创性观念提出了挑战,源于文学理论本身的滑稽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这种挑战,这究竟是著作权法对后现代主义的无奈妥协还是作品本性的彰显?也许,有时抛开法律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独创性本身,并藉此对著作权制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们提出的通感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创作发展,而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论却不乏与通感理论相符的实例。文章试图就此对中西方文艺创作的通感现象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