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透过人情看中国的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而人情是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中国今天正在进行法治建设进程,法治社会是典型的市民社会。那么中国社会该如何看待和协调人情关系,就成了一个问题。本文从人情关系出发,讨论了中国熟人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一系列关系和价值分析,并试图为中国的市民社会建设指引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3.
网络社会未必是陌生人社会,网络社会也未必一定是虚拟的,从国内网络语言沟通社群的特征即可见其一斑。而事实上,如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是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4.
海商法的研究具有相对独立化的倾向,海商法有独立的法典,有独立于普通法院的海事司法机构,这并非海商法学者刻意营造的局面。文章分析了海商法下熟人社会的组成及特点,并据此来回答海商法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型的刑事司法模式,在现今的刑事司法领域中,其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要引进这一在国外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好的法律制度,自然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熟人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因此,有必要就熟人社会传统对于我国移植恢复性司法制度的作用进行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龚小涵 《法制与社会》2013,(32):252-253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作为法社会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讨论了有关法律的社会知识对法律本身的意义,法律进入了一个社会学时代。本文将讨论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布莱克对案件社会结构的巧妙分析及其的法律后果的影响。引发了是否熟人社会更难做到司法公正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熟人社会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客观地说,中国社会至今也没有走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存在给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提出了严正的挑战。因此,积极地应对这一挑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熟人社会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其对行政伦理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了熟人社会中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烁 《犯罪研究》2014,(6):72-80
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有组织犯罪成员以当地人为主,外地人所占比例受外来人口数量影响,成员之间关系多为熟人关系。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会。在此影响之下,现阶段中国有组织犯罪组织性表现出组织规模容易发展壮大,组织对外"凝聚力"相对较强,组织内部结构相对松散,组织的核心圈为当地人,外地人往往处于外层等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中国正逐步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有组织犯罪在未来则将出现组织严密性增强、组织人员组成越发复杂、核心圈和外层人员组成差异不再明显等趋势。有组织犯罪的这些组织性特征决定了对其必须"打早打小"。  相似文献   

9.
在提倡民主与法治的当今社会,公权的规范运行是应有之义。但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内部存在法制建设缓慢、人民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和熟人社会背景下的权钱交易严重等问题,造成了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冲突。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公权力运行现状及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规范其运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于彬 《法制与社会》2011,(17):226-226
本文从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农村人情消费行为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现场分析在命案侦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案犯刻画是现场分析内容之一,现场分析时如能刻画为熟人作案,无疑对确定侦查方向具有重要价值。以往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过如何判断犯罪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各类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犯罪形式和作案手段也呈多样化改变,有些案件加害人的反侦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经验和判断指标在现有的案件中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判断熟人作案进行重新梳理,以适应现场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唐治祥 《政法学刊》2009,26(5):71-76
无论是英美“起诉状一本主义”还是意大利“法官卷宗”移送制度,都对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的实现不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辩护律师的证据知悉权因完全依赖于控方卷证移送而受到“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的压制。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只有摆脱控方卷证移送方式的绝对控制,获得自身的独立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In most jurisdictions, the law does not recogniz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tranger and acquaintance rape. However, these two types of rape seem to elicit different responses from both lay observers and legal practitioners. Two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benevolent sexism (BS) in accounting for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o acquaintance vs. stranger rape perpetrators are reported.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vignettes describing either an acquaintance rape or a stranger rape. As predicted, relative to low-BS individuals, participants who scored high in BS attributed less blame (Study 1) and recommended shorter sentences (Study 2) for the acquaintance rape perpetrator. Benevolent sexism was unrelated to reactions to the perpetrator in the stranger rap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4.
Legal order originated in a land-centered agricultural society, having now gone through a market-centered industrial society and a network-centered information society.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lligent society, it is transforming into an algorithmcentered legal order of an intelligent society. The “digital” “networking” “intelligent” revolution brought by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cluding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blockchai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been causing critical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 legal order, and has generated powerful momentum for construction of fresh legal order featuring scientificness, people centeredness, justice, inclusiveness and co-governanc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new jurisprudential legal order to solve this intelligent society’s “governance deficit” is an urgent task. There is a need to set up a new foundation on which an intelligent society can build steady and lasting progress.  相似文献   

15.
熟人强奸:犯罪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人强奸犯罪是近年来国内外在强奸犯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在收集熟人强奸案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将熟人强奸分为约会强奸、聚会强奸、非约(聚)会双向互动强奸、非互动强奸四种不同的类型,并通过对这四种类型的分类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熟人强奸犯罪发生与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构建中国民法的社会基础不仅仅在于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私域社会张扬权利更是不能忽视的课题。本文在阐明市民社会和民法的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私域社会——乡土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私域社会之于市民社会的差距,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实现从乡土社会到市民社会的彻底转变,是构建中国民法社会基础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拥军 《法律科学》2009,27(4):17-24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性更多地表现为义务、责任和特权,很难形成系统的性权利观念与实践,与此相应,性法律必然以义务为本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的性需求量的增加,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改变了性行为的个体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性行为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性权利意识开始崛起和成熟,与此相应性法律应该以权利为本位。面对这样的社会变迁,中国当代的性法律必须实现立法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海 《法学论坛》2006,21(6):9-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完善而和谐的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的前提,法律制度的不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要切实避免部门立法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9.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著名概括.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进程也可从此角度作一理解.一方面,旧的身份传统如宗法观念家族关系和相对较新的政治身份如家庭出身、阶级成分、所有制之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淡化或退出历史舞台,契约关系与契约观念逐渐生根;另一方面,某些旧的身份传统仍严重存在,如城乡之别、官民之别、家族关系等.超越身份传统走向契约社会的关键是平等化、民主化、市场化和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