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根据专家阐述和实地考察,从隆安县发现多处野生稻,出土大量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其他遗存,具备野生稻和栽培水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以及保存的大量与稻作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民俗事象等事实,可以认为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丰富,是壮族那文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蛙图腾作为广西壮族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是广西壮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标志,是广西壮族的民族之魂。通过对广西壮族蛙图腾神话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到广西壮族先民对蛙的崇拜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蛙图腾神话,是壮族族群文化发展的"印记"和"影子"。  相似文献   

3.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世代传承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塑成了壮族包容开放的文化品格,对广西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良好民族关系的构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壮族与泰国的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个民族的文化既存在着相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共同文化的理解,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2年4月29日,2012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民俗研究座谈会在隆安举行。会上,20多位专家从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进行分析,认为隆安有着其他地方少见的稻作文化厚度,是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点;同时,研究概述了隆安县稻作文化的民俗事象,提出了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与泰国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族文化存在着普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以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两族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泰中两国的共同文化,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西边境龙州县的民间信仰,汉族文化色彩鲜明,但是壮族文化依然浓重。外来民间信仰与地方民间信仰界线分明又共存共融,形成了具有国家认同的政治性、崇拜武将的军事性、崇拜财神的经济性及跨境民间信仰传播、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性等特点的边境文化。民间信仰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地方信仰与外来信仰共存建构新的文化形态,二者共融又创造了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末伦是一种从带宗教色彩的巫事曲调中脱胎而来的民间曲艺,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本文将尝试以巫事活动、土司制度、歌舞艺术为切入点论述壮族末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壮族末伦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文化是富有特色的壮族文化体系。挖掘能够感染传播受众的共享模因,创新布洛陀文化模因的打造方式,注意布洛陀文化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应用。通过这些举措,定能把布洛陀文化打造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壮族文化品牌,促进壮族布洛陀文化模因在各地被广泛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旦歌是壮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先民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大量史料和多年的实地田野调查证明,壮汉文化交融背景下古老的旦歌传唱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寻根现象,在当今中越边境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焦艳  朱慧芳 《工会论坛》2015,(2):120-123
皇天后土反映的是先民的天地崇拜。后土信仰源于人类早期的土地崇拜,到汉代纳入了国家祭祀,宋代达到鼎盛,金代之后走向民间。对土地生产与化育能力的崇拜,是后土信仰历数千年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而河东汾阴独特的农耕历史文化、地理因素使其成为后土信仰的栖息地。本文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以地方文献、史志资料为依据,探讨万荣后土信仰以及祭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壮族习惯法生于民间,源于禁忌和习惯,作为壮族民间强制性的准法规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历史文化遗留的产物,壮族习惯法有巨大的惯性力量,是实际存在于壮族社会的有效规范,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壮族习惯法在维护中越边境的社会治安稳定中起到了补充"国家制定法"的作用,成为壮族人民认可和遵循的"法"。龙州县上降乡农贸市场购物的奇特现象,说明壮族习惯法在维护中越边境社会治安秩序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于龙崇拜的性质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龙崇拜的灵物崇拜性质体现在龙崇拜的各种文化涵义之中。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提出“综合图腾说”,既无翔实可靠的材料,又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基本上是想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只能视为一种假说。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种假说是无法成立的。图腾说是十分荒谬的,危害甚大,必须彻底摈弃。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梯田像一座“金山”,千百年来,哈尼人民辛勤地耕耘,尽情地呵护它、深爱它,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构筑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2010年6月,“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河哈尼梯田被确定为中国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相似文献   

15.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仪式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勤劳生产、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彝族人民始终对自然万物、对祖先怀着深深的敬畏与感恩。这份深深的敬畏与感恩,演化成了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仪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彝族人民的仪式感中的不少优秀成分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淳朴的民族,其自然崇拜中蕴涵着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趋福避祸、消灾免难的幸福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家庭伦理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等。这些伦理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社会秩序仍有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这一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被赋于其丰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权力本位思想流毒不仅是残存,而且深深植根于许多行政执法人员思想意识中,使得对权力的崇拜和滥用及对公民权利的极端忽视成为依法行政推进过程中最大的、最根本的障碍.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在较浅层面上来探讨依法行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理清思路,以此作为思想和理论上的保障,为依法行政的体制化、制度化建立前提.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是男孩偏好所致。本文通过对壮族招赘婚与嫁娶婚两种不同的婚姻形式,男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壮族地区,不同的婚姻形式对男孩偏好的程度是有区剐的,在盛行嫁娶婚的地区有着强烈的男孩偏好,而在盛行招赘婚的地区则不存在男孩偏好。在壮族地区培育新型的性别文化,推广招赘婚,有助于弱化男孩偏好,从而有利于出生性别比例偏高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创建校园安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安全教育的缺乏 ,是造成近年来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创建校园安全文化 ,应成为建设全民安全文化的基础工程。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安全文化 ,即公民最基本的生存素质 ;二是专业安全文化 ,即从事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应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