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三农"问题事关全局 所谓"三农"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2.
胡波 《党建文汇》2021,(3):54-55
过去,我们常说“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现在我国总人口达到了14亿左右,其中有多少农村人口呢?“5.52亿”,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的数据。2000年,我国还有农村人口8.08亿,这就意味着,近20年间,已有2.56亿人告别了熟悉的土地,做了“城里人”。  相似文献   

3.
农业要面向市场“九五”期间全国要增产1000亿斤粮食,到2000年,我们有13亿人口,1万亿斤粮食并不多;到2010年,人口如达到14亿,还要再增加1000亿斤。现在农村中有个问题需要研究,一边是农民,一边是市场。过去不需要农民去考虑生产什么、生产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用于农村改水的资金达133亿元,而其中70%是农民自筹的。“民办公助”形式的改水热潮,使“七五”期间农村改水步伐进一步加快。 5年间,全国增加改水受益人口2.7632亿,其中1.4973亿农民吃上了自来水。与“六五”以前的30年总和相比,改水受益人口增加了65%,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增加了1.18倍。到目前为止,全国8.8亿多农村人口中,已有6.66亿人受益于改水,2.7亿多人饮用上自来水。农村:2.7亿多人饮用上自来水  相似文献   

5.
改革户籍制度 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20年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呼声,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宿愿。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是农村地区,还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主要也是农民。如何使8亿农民步入小康,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让8亿多农民都留在农村挣钱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不现实的,还必须让他们分流挣钱奔小康。所谓分流就是指让一部分农民(户)往城市移民创业,挣钱奔小康,而另一部分农民(户)则留在农村,就地挣钱建设小康社会。农民(户)分流,乃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后必然会遇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5,(2):50-52
所谓“三农”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第一,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大局稳定。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因此,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唯一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收入缓慢,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农民的非农收入也难有较快提高。  相似文献   

8.
《党建》1994,(9)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纪胜我国有12亿人口,8亿农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情。农村的电视机普及率大大低于城市,所以许多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还主要靠看电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国农村放映队比1992...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由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转变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改革开放的成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人多地少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长期研究我国农村问题的人士认为: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在于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从有利于解决农村"两个剩余"、广开创收渠道、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角度看,从总量上减少农民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事实也正像人们期待的那样: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0多元,种植业收入1098元,工资性收入历史上首次超过种植业收入,农民生活因此有了改善.这是值得欣慰的.  相似文献   

12.
杨柏 《当代贵州》2009,(2):49-49
金融海啸拍岸,使得原本在沿海干得好好的大量贵州籍农民工卷起铺盖回家.有报纸说,现在每天返回贵阳的农民工成千上万.我国30年转轨中,约有3000万工人下岗,5000万农民失去土地,1.2亿农民在城市与农村间流动.现今金融海啸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又导致众多农民工返乡.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省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其中,受灾面最大的是农村,损失最严重的是农民, 全省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和供销系统损失巨大.据初步估算,全省灾区农业农村经济直接损失在2700亿元左右.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生产、灾后重建阶段.我省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是农民.抓好全省农村灾后重建和农业恢复发展, 事关全省乃至全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  相似文献   

15.
正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产业革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贵州干部群众在"三农"发展历程中,演绎了一场跨时代的思想大变革,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1949年,贵州农业总产值为9.1亿元,2018年,全省农林牧副渔增加值2276.74亿元,增长250倍;2018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比1949年农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三农”问题 ,简单说来 ,就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全国 1 3亿人口中 ,有 9亿多在农村 ,占全国总人口的 70 %以上。在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处地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后的 2 0多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几千年温饱难保的中国农民终于走出了贫困 ,迈向了小康 ,为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 ,还存在着不少值得高度…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04年到2014年,整整十年时间,省级财政"三农"投入从2003年的26.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5.07亿元、增长736%;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128.6亿元,增加到3425.6亿元、增长30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30元,增加到7895元、增长354%。粮食连续7年增产,农民连续7年快速增收,农村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建设焕然一新,农村社会不断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我困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华池县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积极寻求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农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富余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第一,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需要。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其中有9亿农村人口,占到70%。在我国9.6亿公顷的总土地面积中,能够用于农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非农经济发展迅猛,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国家彻底取消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2007年国家又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实现了农村学生上学零收费.国家还在全国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医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