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我国出现了诸多不良短信问题,如短信污染、短信欺诈、手机病毒等,严重侵害了手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短信服务市场的状况令人堪忧。而造成短信服务市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信运营商没有忠实履行自己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没有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电信服务。要解决出现的不良短信问题和规制运营商的服务,应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行业自律、加强电信立法、实施有效监管、建立合理的诉讼程序等方面着手,以期使短信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真正维护手机消费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金融领域持续的消费者运动与金融危机的耦合是"金融消费者"概念生成的社会基础;金融领域的法律社会化则是其生成的法律基础,故弱势群体倾斜保护与金融公平是"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法理内核;"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范围则取决于本土法治资源的衡量。突破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实困境,应借金融危机之契机,深入推动金融领域的消费者运动,不断夯实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社会根基,同时立足于我国法律传统、现行法律体系及金融监管体制等本土资源全面建构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存在律师阅卷难、调查取证难、会见难和申请变更强制措施难等重大缺陷。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法律不完善、执法过程中违法现象严重和诉讼观念陈旧。我国应完善刑事辩护制度,赋予律师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保证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扣保证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第一部统一的法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法律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贯彻实施,一些故有的侵权现象仍很严重,加上法律制定时缺乏远见性和技巧缺陷,也使这部法律出现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现象。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且屡禁不止,有着经营者、消费者、执法机关等社会各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缓慢,存在着严重的信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问题。其根源在于信用消费者的权益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的法律救济。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信用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应通过专门立法来保护信用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并配以其它社会工作同步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信用消费者问题。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是近年来在我国流行并持续增长的一种消费,但"消费陷阱"时有发生,消费者反映日益强烈。本人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从手机短信的诈骗现象出发,探讨消费者权益受损后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当前我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不强,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加强自我保护、法律保护和社会团体保护等措施,以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信诈骗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同时也成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进行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犯罪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手机短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广泛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与利益,更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和惩处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应该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和打击力度,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业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旅游消费者权益被侵害问题严重,消费者权利救济困难.为此,我们应当以建立对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支持制度为中心,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加强执法,并不断完善我国旅游业旅游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以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预装软件愈发泛滥,饱受消费者诟病。这些手机预装软件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和物权。目前,这一领域缺乏直接规制预装软件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分析规制手机预装软件的法理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公安民警在依法使用武力手段的过程中,存在违法、不当使用武力手段的问题,执法过程存在风险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合法使用武力手段,规范武力手段的使用,防止违法使用武力手段,避免武力手段在使用的过程中,给违法犯罪行为人及警察自身和无辜群众带来不应有的伤害,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论正当化事由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化事由错误与事实错误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它并不属于犯罪论体系上的构成要件,可以归属于违法性问题,因此,又与违法性错误有近似之处。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理论界说,大陆法系的理论界定相对明确一些,聚讼的焦点主要围绕在违法性阻却事由错误的理论认识与归类的问题上。与此相比,我国学术界对正当化事由的界说,缺乏完整的认识,传统的归入事实错误说似乎已成定论。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基本上不存在激烈的争鸣,偶有一些新的论点,也很难与事实错误说相颉颃。  相似文献   

13.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构成要素之一,对其准确理解、把握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基础。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不等同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非法所有"或者"非法占用"。其成立既需要排除权利者意思,也要有利用处分意思。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探寻应当立足于案件证据,采用司法推定方式,排除合理怀疑。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法律和制度,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非法行医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行医罪属于典型的法定犯罪,应在罪刑法定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刑法和行政法不同的规制范围,并坚持处罚上的轻刑化原则;在对非法行医犯罪化的过程中,应以法益侵害为基准,从非法行医行为是否严重侵害了国家医疗卫生管理秩序和公众生命健康权益这一实质标准去把握;对非法行医行为的刑法规制应坚持谦抑原则,尽管目前本罪非犯罪化的条件尚不具备,但非刑罚化措施应广泛适用.  相似文献   

16.
“不知法不免责”现于罗马法时期,但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对刑罚功能认识的变化.各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一时可谓“群星璀璨”。作为舶来品,其引入必会对社会主义刑法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章将违法性认识区分为实质违法性认识与形式违法性认识,认为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是实质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二者在概念上具有同质性,实质违法性认识应成为故意的内容;形式违法性认识应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独立于故意范畴的要件,可以从轻或减轻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非暴力公然获取他人财物行为,是指行为人未使用暴力,在被害人知晓的情况下非法公然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修正解释引入德日刑法有关盗窃的理论,将盗窃行为扩大至公然平和的行为方式。然而,从我国已有的法律传统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的财产犯罪立法例,及目前普通民众的朴素认识和司法实务的现状,将盗窃行为扩大至公然、非秘密的行为方式还不成熟。未对财物所有人和保管人采用人身强制,但是以为财物所有人和保管人知晓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抢夺。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分类应当满足无漏、无交叉、易操作三个条件。与此对照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分类是不妥的 ,科学的分类应当把违法行政行为分为主体违法、依据违法、程序违法和内容违法。在行政诉讼中应采用“诉讼停止执行原则” ,增加对瑕疵法律整体或局部不合法的确认或宣告判决 ,增加对无效行政行为的确认或宣告判决  相似文献   

19.
曲小杰 《工会论坛》2008,14(5):17-18
目前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非法用工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为了赚取利润,通过各种手段肆意降低用工成本;另外,劳动者本身、政府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解决非法用工的对策,就是要加强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政府要加大对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使用人单位不敢、不想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