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版权生态与版权创新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慧献 《知识产权》2006,16(6):27-32
“版权生态”是指版权生长的环境以及版权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它包括外部生态与内部生态,即版权的制度生态与产业生态。外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文化、制度、技术和经济,内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作品、技术和业态。版权生态为揭示版权制度的生长规律,考察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模式,对于改革版权制度,引导产业发展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哈代作品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著名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该作品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应践行科学发展现,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生态马克思主义从消费观、需要观、幸福观等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反思,为我们批判现代生活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示。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基础上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现代生活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启示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现代生活需要转向生态化生活,而超越物质追求的需求观、可持续性的适度消费观、生态和谐的幸福观将成为生态化生活方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深邃的生态智慧。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有关道教生态智慧的问题:(1)道教生态智慧的源出:天人合一;(2)道教保护生态的原则:道法自然;(3)道教生态伦理的价值观:尊重生命;(4)道教生态智慧的宗旨:返朴归真。对道教生态智慧进行挖掘,不但可以为当代生态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善,具有重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犯罪与生态伦理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环境犯罪在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联系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即是环境犯罪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一种表现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侵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利益与权利,否定环境、资源的内外在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树义 《法学评论》2006,24(3):123-129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保护生态安全的问题被提上了各国及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现代国家之国家政策的对象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许多国家已将保护生态安全提升到关乎国家或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国亦如此。论文在对生态安全的概念、威胁生态安全之生态危险及其来源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2):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乏生态文明的积极因素。本文从我国儒道释关于生态环保思想论述开始,探索它们对环境伦理的共同理念,粗析我国古代有关生态法制建设的情形,探寻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法制的历史昭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根本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或主阵地,抓手为环境法治,切入点为环境司法。深入推进环境司法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动力和基本保障。环境司法改革应当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树立现代环境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环境的作用;实行环境司法专门化,为环境纠纷解决提供积极的司法服务;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用司法保护社会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照应了现代生态正义的应有之义,也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意旨。只有在优秀的生态文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够找到反思生态问题的契机,并在实践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潜移默化,预示着当代社会文明的新的正义归属。在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孕育着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文化力量之时,仍然扮演着作为思想自觉、精神教化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论腐败现象的法制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腐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实行依法治腐败必须营造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良性法制生态,逐步消除现行法律中导致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恶性生态因子。在当代中国法制中,自由裁量权设置过多且缺乏必要的监控程序,利益冲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权力行使中大量存在而未能得到有效的排除,在权力结构上过于集中而缺乏分权和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中透明度较低,对腐败现象的法律容忍度不降反升,构成了五大恶性生态因子。本文在分析其与腐败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人与自然价值冲突根源的探讨,提出解决人与自然价值冲突的方法,即建立和谐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道德认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只有人类真正内省,才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义  黄莎 《法学评论》2005,23(5):85-90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从此观念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确立了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原则下进一步推论出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和节用、爱物的实践观。这些闪烁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立法,从而赋予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穷的生机,同时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具有高低两个层次,以此为衡量下的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内容和环节,应将生态本位的现代环境理念渗透到立法过程中,从确立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转变立法指导思想、完善立法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语境下,生态消费的基础在于理论前提的多元化,核心在于主体与客体范围的扩展,表征在于发生逻辑的立体交织,而条件则在于影响方式的辐射化与收敛化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价值追求所在,全面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在,协调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生存状态安全"日益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对于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的实质性科学内涵就是人类"生态"安全,即以人类为本位、以人类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共赢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生态文明,人类的一切活动将无从谈起。本文首先对文明、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进而对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钟宁  马塽 《法制与社会》2012,(16):189-191
建设生态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其涵盖的社会发展内容更广泛更动态化。建设生态社会是直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赤字和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它的生态建设重点从以往的环境治理、降低能耗等末端具化行为转向气候变化适应与预警机制的全面前置建设,从政府政策到群众生活,面向一切生态参与主体推行绿色社会变革。其内容包括公众共同生态责任建设,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行,适应性政策机制的建立及国际绿色合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法典的价值取舍、法典内容及编纂技术,关涉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主旋律,也是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思维主线,其以哲学、美学、法律等不同形态融入人民生活,塑造着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不过,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观,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以时代条件鉴别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本源相通,中华法系法典编纂传统与现代环境法典编纂和而不同。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要走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之路,实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为世界贡献一部伟大的模范法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