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点,贯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是同改革密切相关的,得益于改革的推动。改革实践的发展推动改革理论的发展,改革理论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改革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规划下一步发展的蓝图中,为了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理论上进一步实现了重要…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20周年。20年的改革,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勃勃生机。回顾改革的历程,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理论,对于进一步总结改革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坚持用改革统揽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2...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黄维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目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进行改革是不行的,不改革就可能葬送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历史还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是有很大风险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被演变、被颠覆、被解体、被易帜的教训是大家都看到的。解决这样一个两难的矛盾,必须有一副清醒的头脑,保持清醒头脑的关键在于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是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著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社会主义要不要改革,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明确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吉久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确实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自觉地娴熟地用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把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立、实践与发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阎树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为我们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极为精彩、极为重要和极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深化所提出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人们普遍关注,感到有很多困惑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得到了科学的回答和深刻的阐述。邓小平在回答和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勇气、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理论指针。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是…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问题,这是目前许多同志都在探讨的两个问题,本文也试就这两个问题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经济体制 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王志伟通读《邓选》三卷,深切感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无比正确。而发展问题实质是个改革问题,改革问题实质又是个实践问题。改革的产生源于实践,改革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要受实践的检验,改革的思想和理论要在实在中发展。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改革最早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者。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艰辛开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的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深化当前改革的辩证思考鲁荣寰,张宏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的道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依据实际社会生活而不是依据书本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正确决...  相似文献   

12.
怎样从以产品经济理论为根据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商品经济理论为根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体制,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怎样回答这个大难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回答这个大难题中,中国改革实践对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破改革大难题的两种方策中国破改革大难题的方策,主要有三点:一是坚持把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优势同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二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二重性统一起来。一重性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实现自己的生产力扩大再生产服务;又一重性是合理配置生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已引起愈来愈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且在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然而,理论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回答和总结实践问题方面,都存有许多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提出其中的部分问题与同志们一起商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范畴的规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中之重的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到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三年摆脱困境的关键时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能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如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支持改革,勇于参与改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具体的技术操作性问题,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千百万职工群众的自身利益,而…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4,(5):78-8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改革遵循的基本逻辑是市场化。在理论逻辑方面,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邓小平则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走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理论困境。在实践逻辑方面,中国采取渐进改革的办法,避免了改革可能带来的震动。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市场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由把市场定义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升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性,更是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逻辑。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韩贵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密切结合的哲学概括和辩证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对于推进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17.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理论的历史线索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论述过社会主义的阶段划分问题。他们曾经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有着一系列论述和解释,这就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探索社会主义阶段划分问题的理论前提。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他…  相似文献   

18.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刘德骥,张星炜社会主义模式(亦可称为"社会主义体制")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模式这个范畴,主要解决如何把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卓有成效地付诸于实践的问题,即主要...  相似文献   

19.
在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过 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应当怎 样安排,能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同私有制来一个“一刀两断”?对于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为坚持社会主义而进行了所有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其中国有制是最主要的部分。人们出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向往和对私有制的憎恶,一心一意建立以国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也就成了天经地义。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与核心阎树群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两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问题。只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反过来,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