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丁宇 《两岸关系》2013,(8):59-62
记者:台湾文学、文化能丰富中华文学、文化的内涵,必然有其特点。请问台湾文学、文化有何独特之处呢?朱双一:我觉得台湾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边缘性、海洋性等特征,而这是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别是它特殊的历史际遇所由产生的。比如地理位置上它处于中国的"边缘",就像人的皮肤一样,既能最先感应到外来的刺激,接  相似文献   

2.
1941年前后台湾<风月报>上爆发的"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是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的延续."新文学"一方强调文学要有社会性、时代性以及表现真情实感,反对摹仿、做作;"旧文学"一方则更注重于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反对承担社会使命.论争中鲁迅、胡适等的一再被提起以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文学理念的契合,再次证明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五四新文学的密切渊源关系.而旧文学历经20年仍未被新文学所打垮,原因之一在于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固守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新文学启轫迄今,已有半个世纪多了。绵延于斯的乡土作家,他们一代过一代,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怀惴着历史使命感,根据自已的生活感受与艺术追求,在小说创作中,塑造出一个个的女性形象,年积月累,形成林林种种之势。考察其呈现的特色,回顾其生发的条件,当中既有值得追索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特定的环境,演化出特定的文学风貌。台湾乡土小说的女性形象之引人瞩目,不仅是它的频乃出现,数量繁多,还在于它的富含特色,独具价值。密接台湾社会生活,这是乡土小说女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学研究经历了起步的十年,人们又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重新思考,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予以特别关注,也许是有感于当前台湾文学研究的现实状况。应该说,十年来对台湾文学历史的研析还未能准确、充分地切合台湾文学的实际情况,它不仅影响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把握,也会使台湾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陷于困境。显然,对台湾文学历史分期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5.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学和美术结合的艺术种类,台湾绘本文体具有借助图画进行具象表达的文学修辞手段,其文本通过线条、色彩与语言结合的符号系统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意义象征,其中的配图文字具有超逸于说明文字的文学功能。自1980年以降,当代台湾绘本艺术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文化,此种台湾绘本文化现象具有消费文化的特征,是消费社会里适合大众审美心理和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及市场运营机制的成功创意范例。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的台湾乡土文学,是台湾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年来,随着现实社会的变异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乡土作家和评论家对于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对于艺术也有新的探索与追求。他们的不懈努力,充分地显示出台湾乡土文学进宸的轨迹。一建立比较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是台湾乡土文学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乡土文学在西方现代文学盛行于台湾文坛的特定环境中崛起,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西方  相似文献   

8.
王伟 《青年论坛》2006,(4):56-57
艺术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它是以各种艺术与审美并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的育人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直接导致了通过审美的观照,可以培养、锻炼、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塑造、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使人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的身心走向健康向上的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自由中国》的文艺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11月创刊的台湾政论性刊物《自由中国》,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供了大量颇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并为台湾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范式。目前两岸的台湾文学史著述中,谈及50年代的台湾文学,多是简单划一地谈其战斗文艺。有关《自由中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政治或经济等问题上,很少从文化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自由中国》的文艺栏为分析场域,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探悉其与台湾文坛的密切关系,力求再现50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0.
王向阳 《湖湘论坛》2007,20(1):47-49
"文学台独"是文学领域里的"两国论",其产生和形成与台湾的"本土化"运动有着极为密绵的思想渊源关系;它以确立台湾文学独立性为价值取向,"去中国化"是其本质特征.抵御"文学台独"的侵蚀,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全本戏而言,折子戏的美感重心在于表演技艺.传播主体是演员,传播的信息主要是由技艺生发的美感,传播的媒介形式精要集中,传播接受者是理想化的观众,传播效果重在娱人.折子戏的情感沉潜于戏迷的心灵,因而艺术内容并非可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女作家萧丽红的获奖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处于一个新旧文学潮流交替的连结点上。其成功和魅力在于它既描摹了乡土文化里鲜为人们具体表现的女性群像,描摹了她们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和独特体认,又叙写了女性自身不同于一般男性的乡土想象和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 经历了“乡土文学论战”大规模论争洗礼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80年代后,呈露了新的鲜明特色——它既有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批评经验的共时汇聚,更有新的开拓和进展。显然,在经过分别具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思潮一“正”一“反”的过程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合”的阶段。 1980年前后开始的对当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加以回顾、总结、比较。检省的风尚,即这种趋向的直接表现和必然结果之一。1981年《联合报》出版《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其“总序”《风云三十年》将过去30  相似文献   

14.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关注近年来日本、大陆与台湾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从学术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新文学与鲁迅,以及台湾文学定位等方面,将两岸三地的研究状况相互参照,比较研究者在解读与考辨台湾文学时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文化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它消解了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精英文化。由于对世界本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从而导致规范性艺术形式的解体 ,表现意识 ,表现形式乃至艺术本身都严重泛化 ,它抹煞了艺术与生活、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由超文学、超艺术导致非文学、非艺术 ,并与文化商品化和消费主义合流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9,(11)
<正>作为台湾十大最美湿地之一,关渡的美不仅在于生机勃勃,还在于生动有趣。它是候鸟的栖息地,也是台湾北部很多孩子的"百草园"。关渡位于淡水河与基隆河交汇处,高峰时冬季曾有上万只候鸟经此往返。如今的关渡,不仅是休闲旅游之地,更是台湾北部的环保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8.
短篇小说《遊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重要作品。后来,白先勇又和杨世彭把它改成话剧本,在原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开拓,增添了别一种艺术魅力。台湾戏剧理论家陈怡真、欧阳子称赞这次探索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综合各种艺术于一剧,第一次成功的将意识流搬上我们的戏剧舞台,成为沟通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多媒体”。我们考察一下《遊园惊梦》就会发觉,几个有着不同艺术形式甚至相隔时间很长的同名作品,形成了一个圆环,即从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昆曲《遊园惊梦》到白先勇创作的小说《遊园惊梦》,再到白先勇、杨世彭改编的话剧《遊园惊梦》,从立体的戏曲舞  相似文献   

19.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现状关于战前的台湾文学,即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文学,在日本已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成绩。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文学的研究,却没有多大的成果可以介绍。下面就有关的一些问题作直接的说明。 4年前,日本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览》一书,该书收录了19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