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传奇的书箱     
《学习导报》2010,(1):61-61
毛泽东遗物中有好几个书箱,大的能装五六十本书,小的只能装一二十本书。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枣林沟时,在啾啾的弹雨中,毛泽东惦记着他的几只大书箱。他托马汉荣藏到了绥德一道大山沟中的小窑洞里。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主席对人民英雄,爱国志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学者,还有那些为正义、为真理、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是十分敬仰和推崇的。毛泽东主席酷爱读书,在读书中经常即兴在书上加以批注,随时抒发自己读书时的感想和对书箱内容的看法。毛主席在读(旧唐史)、(新唐史》中(徐有功传)时,对徐有功秉公执法、不彻私情,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甚为赞赏。毛主席在读这本书的批注中,赞扬徐有功的同时,提到方志敏等英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方志敏烈士出生于lop年,江西七阳人。他年轻时投身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接受马…  相似文献   

3.
周末,笔者与女儿去图书大厦购书。结账时,笔者提醒收银员购买购物袋时,她看到我们买了八九本书重量不轻,便问到:“您要一个大袋子装一起?还是两个小袋子分开装?”点滴间,她读懂了一名顾客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中山装     
《学习导报》2010,(7):50-50
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中山装,这件衣服长76厘米,上衣两袖从腋下起全部剪开,衣服多处沽有污渍。也就是这件中山装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5.
中山装     
《新湘评论》2010,(7):50-50
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中山装,这件衣服长76厘米,上衣两袖从腋下起全部剪开,衣服多处沽有污渍。也就是这件中山装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6.
李安葆 《党史纵横》2003,(12):12-1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娴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在中外某些人的著作中,却说毛泽东并不爱读马列著作,只爱读古代封建的旧书籍。如美国一学者在《毛泽东传》中说:在长征时,毛泽东所带的书箱里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国一作家在《湘江之战》中也说:“毛泽东很少翻阅马列主义的原著。”并借项英之口说:“你看毛泽东的书箱里是什么书吧,几乎全是封建时代的老古董:《吕氏春秋》、《贞观政要》、《三国演义》、《红楼梦》、唐诗宋词,甚至还有《金瓶梅》。”这些记载根本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歪曲了毛泽东的真实形象。众所周知,毛泽东从五四时期起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建立了  相似文献   

7.
红书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本书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以及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8.
橘饼缸     
《学习导报》2010,(21):54-54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工作人员在整理毛泽东生前的遗物时,发现有两个瓷罐里仍然装着些许橘饼。这些橘饼正是湖南家乡人民送给他的,作为治疗毛泽东咳嗽的偏方。  相似文献   

9.
1950年底,毛泽东的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发表了。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很高兴,他最快买来这本书认真地研读,并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怀着对毛泽东的深情厚谊,以一位资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学识水平,写出了《实践论)的学习提纲)等一系列文章。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高度赞扬了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实践,并充分肯定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他也直言不讳地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实践论)中的错误。例如,毛泽东原来在(实践论)中写关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时,有这样一段话:“第一阶段是…  相似文献   

10.
张有成是我的祖父,于188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从小就在我太公门下学木匠,后来人们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便称他为“张一木匠”。我祖父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善于钻研木工活,所以他的木工手艺很精湛,远近闻名。我祖父和毛泽东都生在韶山冲,长在韶山冲。少年时候的毛泽东,个子长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大,常爱和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成了“孩子王”。我祖父比毛泽东大七岁,便常是“孩子王”的“兵”,是一对十分相好的朋友。年幼时的毛泽东还救过我祖父一命。毛泽东从小对水就有股天生的爱好,他家门前…  相似文献   

11.
舒云 《党建文汇》2005,(7):47-47
毛泽东认为,苏联出了赫鲁晓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没有选好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对接班人格外重视。毛泽东自己选过三个接班人:一是刘少奇,二是林彪。林彪叛逃后,他提出要年纪小的、学问少的、立场稳定的、有政治经验的、坚定的人来接班。1973年党的十大上,毛泽东选定了他的第三个接班人王洪文。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发现王洪文的呢?  相似文献   

12.
<正>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忆述"峥嵘岁月"时谈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所说的三本书,其中就有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的《阶级争斗》。毛泽东还向斯诺回忆起恽代英的革命活动。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的深厚情谊,更有革命思想的相通共鸣。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好像和3月特别有缘:1947年3月,他离开延安;1948年3月,他东渡黄河;1949年3月,他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1949年3月23日,吃过早饭后,西柏坡的机关大院里站满了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与兴奋。但人群中却没有毛泽东。此时的他,正安详地坐在一张旧的躺椅上,认真地看着一本书。一旁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内心有些矛盾,大部队要出发了,作为毛泽东身边的人,自己应该催促毛泽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说: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父亲写过信。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为了大女儿的婚姻问题,为了大儿子的治病问题,为了小女儿和小儿子上学的问题,他多次给毛泽东写信,能为儿女们想到的、做到的,他都竭尽全力去做了。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说: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父亲写过信。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为了大女儿的婚姻问题,为了大儿子的治病问题,为了小女儿和小儿子上学的问题,他多次给毛泽东写信,能为儿女们想到的、做到的,他都竭尽全力去做了。  相似文献   

16.
1959年8月,初秋的北京晴空万里。28日这天,一大早,正在北京开会的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接到一个通知,毛泽东请他到家中做客,马上派车来接,要他在住处等候。接到通知后,孔从洲既兴奋又紧张。虽说以前曾多次见到过毛泽东,担那都是集体接见。单独约见,这还是第一次。他不知该准备些什么,只是再三地把本已整齐的中山装理了又理。不一会儿,一辆黑色桥车驶进孔从洲住处院子。孔从洲估计是毛泽东派来的车子,赶忙迎上前。只见车上下来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年轻干部,他热情地握住孔从洲的手,说:“你就是孔从洲同志吧,主席正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这对樟木书箱是1924年1月李大钊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为了保存会议重要文件购买的。李大钊非常珍爱这对樟木书箱,加之樟木能防蛀虫,他总是把一些重要的文件或书籍珍藏在里面。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为了能把这些重要的文件和书籍保存下来,他曾在《狱中自述》中这样写道:“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但敌人不顾李大钊遗愿,将箱中的所有书籍都付之一炬,只留下了这对空箱子。李大钊牺牲后,夫人赵纫兰睹物思人,把这对樟木书箱带回了故乡乐亭,一直保存到今天。这对樟木书箱是李大钊促成国共首次合作的历史见证,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8.
延安期间中共中央的“理论三杰”之一 张闻天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在延安期间,他同毛泽东、刘少奇并称为中共中央的“理论三杰”.撰写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论著。其中,《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在当时的影响颇大,流传极广,“凡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年代过来而又能读书的人几乎可以说很少有人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这本书也得到相当广泛的流传”。  相似文献   

19.
余玮 《党课》2014,(24):103-105
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一个年轻人在油灯下翻译一本外文书,很投入,竟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蘸着粽子吃。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那本书,这本书就是“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兴趣广泛,他在日理万机当中,会忙中偷闲,喜欢听听京剧、游游泳和打打乒乓球等.毛泽东也爱打麻将,了解的人可就不多了.在毛泽东的遗物中就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橙色,装在有金属搭扣的棕色牛皮箱中;另一副为塑料质地,呈淡绿色,装在带拉链的棕色牛皮箱中.那么,麻将在毛泽东的生活中,演绎一些什么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