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面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提问,邹忌的妻、妾与客均回答徐公不及邹忌。邹忌暮寝而思之,追根溯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一幕与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监督的"难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组织部门对干部为人品行、工作成绩进行谈话时,有"爱护"干部的,不愿阻人前程;有畏惧干部的,怕被打击报复;有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自由作出了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他从感知者反思前的存在获得的"本体论证明"出发,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为的存在".这种自由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各种"决定论"之间处于紧张状态.这种自由观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哲学指导意义,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介入,对现实政治关系残酷性的揭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政府主义取向."自为的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纯粹意识,只存在于个体"自为"结构中,不能对社会生活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道德"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针对党政关系,"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曾在日记当中提出"党政必然要有分。分者际也"的观点,学界一些学者对此关系也提出"党政分合"的观点。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的"分者际也"与如今学界的"党政分合"观点更呈现出一种传承关系,构建了新时代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中不难看出,一些党员干部忘却了"我是组织的人"。有的对组织决定不执行、软抵抗,有的对组织原则不遵守、搞变通,有的对组织生活不上心、不参与。更有甚者,将"我是组织的人"异化为"我是有组织的人",打着组织的旗号谋取私利。这些都根源于没有厘清"我与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牛国顺 《唯实》2007,(7):28-32
小节与大节的关系是辩证的。小节中也有政治、有方向、有导向。小节与大节紧密相连,小节不拘则大节难保。防止在小节上开始演变,就要注意: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在小节上犯错误"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不能以小毛病"有一点无所谓"来放纵自己。党政干部要确立正确的小节观,必须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作风、情趣爱好、非分之想、朋友圈子与小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重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祥 《求实》2012,(4):11-15
廓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与外延是判断其关系的前提。"中国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时代化"、"大众化"有泛指和特指之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相互并列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来看,它们是"一体两翼"的主从复合关系。从我党对其认识过程来看,它们是渐次递进的先后被认识的关系。包含与并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同层次范围和角度视域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8.
正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我始终是一个非党派者"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  相似文献   

10.
面对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和无可奈何。我到底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有什么关系?个体的思想、价值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问题的根源。本文基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范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矛盾根源在于复数的"我们"和个体的"我"之间的思想症结,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有个体价值观的社会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个体化特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选择必须以集体主义原则为价值取向,调整好"个人—社会"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曾经给胡长清行贿上百万元的周雪华在狱中有一段自白:"我引用了这么一句诗词,就是'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则皆鱼,我则钓者.'我是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这话说得很明白,一些当官的就像那贪吃的鱼,用金钱、美女、珠宝、名画做钓饵,很容易将他们钓上来.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东北人,闽南话叫我"当巴狼"。1998年10月,我这只"当巴狼"正式调入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在此之前,我在辽宁省的抚顺市做了12年的地方志编修工作。我们那里有句流行话,叫作"得志者不修志,修志者不得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搞地方史的人"不得烟儿抽",是领导瞧不起的人。来厦门工作以后,我又听说这么一句话,叫作党史工作者有"四苦",即清苦、辛苦、艰苦、痛苦。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狄仁杰以地官侍郎代行宰相之职时。武则天问他:"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大意是你在汝南有政绩,但有说你坏话的,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我有过,我就改掉;认为我没有过,这是我的大幸。说坏话的人我不想知道。武则天感慨地说,狄仁杰是位厚道的长者啊!  相似文献   

14.
正"知者行之始","两学一做"的基础是学。对照党章党规,我不禁忆起自己这一生中几个阶段与"亲自"的关系,让我蓦然警醒。回想起来,我与"亲自"的关系,大抵可以分为"忘我地亲自""不必再亲自""难得再亲自"和"重新想亲自"四个阶段,分别发生了不同的故事。我出生在农村,27年前参军成为一名消防战士。为了挣表现,早日考学提干,我坚持每天最早起来抢扫把。10公里、20  相似文献   

15.
"我是汶川人!"在汶川的广东对口援建工地、各医疗服务点和其他有广东援建者的地方,随处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机关,常有好心的"老前辈",教给"机关生存指南"。也有部分人表示,这些"枷锁"套不牢也学不来,"我就是我,爱咋咋地"。作为曾经的同道中人,还是担心初出茅庐者,"我就是我"能否坚守初心。其实,不管体制内外,原理都只有一个:适者生存,适者成长。学好方言是王道机关干部要"入乡随俗",到了新地方,新单位,就要适应其风俗习惯,并尽快适应岗位角色履职的现实要求与长远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曾与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张瑞芳女士有过十多年的交往。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她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淮安,参加纪念周恩来的百年诞辰活动时,曾对我说:"老秦呀,我是受到你们淮安人的影响才有今天的。可以说,是你们淮安的两个半人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直到后来通过对她的采访,我才弄明白她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的名义》何以如此之火,说老戏骨演技高的有之,说尺度大者有之,说支持力来自上的有之。我以为,这"高、大、上"是重要原因,但能如此之火的决定因素,则是该剧在反腐类题材剧中所体现的"三敢"精神,与党中央在反腐斗争中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高度契合,与人民群众对4年多反腐成效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9.
正堂弟谋了个小差事,春节见面,问我有什么话要说,我说了八个字:"临事而惧,功不唐捐。"母亲说,你什么时候也改改这个好为人师的毛病呢?我说,我确实想忠告他。这八个字,是我人到中年才悟出其中奥妙的,是跌了许多跟头、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咂摸出的。临事而惧,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段话,在曲阜上大学时就背诵过,但是仅仅是止于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录     
《当代贵州》2013,(23):61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