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中国美术馆在去年秋天举办的“李可染艺术展”,是我国现代绘画大师李可染逝世后,人们为纪念他而举办的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一次书画展,它引起了书画界广泛的关注。这次展览的书画作品200多件,重点是80年代,即大师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李可染晚年的艺术达到了经典性的高度——他的山水画表现出博大、雄浑、崇高的审美理想。其意境是博大的,形象也是博大的。画家  相似文献   

2.
建华 《台声》2001,(1):35-35
由台湾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时报文教基金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李可染艺术世纪大展”于11月3日至12月5日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盛大展出。本次“李可染艺术世纪大展”由旅日华侨李海天、黄天才等先生发起,由羲之堂具体承办,共收集海内外作品125件。其中64件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其余61件展品,则来自包括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私人收藏,汇集了画家自3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李可染艺术世纪大展”在台湾引起轰动,参观人流络绎不绝,展厅内人头攒动,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为期一个月的展…  相似文献   

3.
追失 《中国保安》2004,(22):13-15
天上掉下个裸体照?在河北晋州市就发生了一桩这样的“怪事”:年轻少妇莫名其妙地收到用匿名信寄来的自己的裸体照片,照片逼真妖冶,令美女花容失色,信中告知,出钱方可赎回照片和底片。究竟艳照从何而来?警方破案后发现,这是一起犯罪手段奇特的敲诈案,照片出自一个业余摄影师之手,靠此手段,摄影师还曾敲诈过多名美女……小美是河北晋州市某医院的一名护士,长相姣好,身材婀娜。2003年11月19日,小美像往常上班一样刚走进医院护办室,下夜班的同事递给她一封信,一脸坏笑地凑到她耳边小声说:“你这个美人真是害人不浅,结婚了还有人追呢,这封信连落…  相似文献   

4.
巴金这位文坛巨匠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享年101岁。巴老晚年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另一个是建“文革”博物馆。为解决建现代文学馆的经费问题,“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巴金前后捐了25万元人民币给现代文学馆,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手稿、书信、照片7765件捐给了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成,深受人民的欢迎并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巴老有幸看到了。但“文革”博物馆至今并未启动,这是巴老多年来呼吁最多、期待最强烈的。今天,巴老走了,没能亲眼看到“文革”博物馆,成了巴老的未了情,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5.
徐艳 《政协天地》2014,(6):40-41
芳菲四月春风荡漾,祥和鹭岛树木华滋。4月8日上午,厦门市博物馆人头攒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2014大陆巡回展”首展隆重开幕。博物馆大堂内座无虚席,许多观众席地而坐,88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亲临现场并开爪,娓娓道出哲言慧语。展厅内盯幅行厶流水、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书法作品,犹如惠风拂面,让观众走进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李 奇茂教授与已故著名 国画大师黄胄先生相貌极为相似,凡见过他们俩的人,都说他们可能是亲兄弟。一次,朋友送给李奇茂一本黄胄的画册,李奇茂的儿子看到画册中黄胄的照片,竟然看走了眼,问父亲:“爸爸您什么时候去了北京啦!”  相似文献   

7.
罗屿 《小康》2010,(6):74-77
造假大师们时常能顺利骗过文物鉴定专家,有些不过几小时便被仿制出的艺术赝品竟被博物馆、美术馆当做“镇馆之宝”,挂在墙壁上骄傲地展示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8.
大山里的摄影师沈学溪,李博文拍摄、冲洗底片、晒放照片都采用纯自然光的李天炳,可以说是世界上使用这一技术时间最长的摄影师──整整53年。64岁的他是闽南山区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闽南山区300个村庄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天炳师”。只要身体许可,李天...  相似文献   

9.
张运州 《中国保安》2014,(21):54-55
“保安,是一个很普通、平凡的岗位,但这个岗位却又不平凡,肩负着维护我馆正常秩序,创建平安、和谐博物馆的职责。胡欣海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在河南省安阳市民间艺术博物馆院内的宣传栏里,《善行义举榜》几个隶书字格外醒目,题头下胡欣海的照片下的文字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李奇茂教授与已故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相貌极为相似,凡见过他们俩的人,都说他们可能是亲兄弟。一次,朋友送给李奇茂一本黄胄的画册,李奇茂的儿子看到画册中黄胄的照片,竟然看走了眼问父亲:“爸爸您什么时候去了北京啦!”之后几年里。  相似文献   

11.
李立华 《乡音》2023,(4):55-56
<正>春回大地,到处春花烂漫。这个花季,在磁县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我却邂逅了另一种“春色”——磁州窑瓷器上那些“花儿”,历经千百年沧桑,雍容仍在,独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芬芳”。黑与白,瓷器发展史上的纪元“我画了一辈子的画儿,还不及磁州窑这几笔”——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晚年看到磁州窑遗珍后,生发出如此感慨。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11,(4):61-62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华东战斗英雄林茂成的一排排勋章和他的放大照片,这些展品吸引许多人驻足参观。林茂成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8月19日在解放舟山群岛首战大榭岛战斗中光荣牺牲.当时任“洛阳营”营长。  相似文献   

13.
肖巩 《今日上海》2008,(9):40-42
今年7月17日,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程先生的四位弟子汪大文、毛国伦、陈明和曹晓明共同携手,于7月16日至7月26日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了“2008桃李情——缅怀恩师程十发画展”。此次画展向喜爱和景仰大师的观众呈上程十发先生与其弟子共同创作的多幅绘画作品,画展上,程十发先生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也一并向观众展示。  相似文献   

14.
虽然没有留下照片,但是佛山出生的“黄飞鸿”却成了家喻户晓的功夫大师。1956年,香港一地就有26部“黄飞鸿电影”问世,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蜚声海内外。前不久,黄飞鸿荣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以他为代表的佛山功夫则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丁伟鸣,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砚刻大师,曾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 “我的观察力是天生的” 现年53岁的丁伟鸣出身中医家庭,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雕刻兴趣盎然。14岁时,父亲的好友给他介绍了一位篆刻启蒙老师,黄铁池先生。这位老师又把他引见给金通长(石林)先生学习印纽雕刻。初次见面,金通长给他看了一桌子的印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城市的家庭生活也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平房减少,以往大杂院时邻里接触频繁的局面不再存在。人们住进楼房里,互不来往,关系冷漠。这种“高楼冷漠症”既给城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带来了难点,也与人们渴望道德回归、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相悖。走进哈尔滨南岗区的一些社区,一打开各单元的门就有进入一个大家庭的感觉,楼道里整洁卫生,墙上挂着“五好文明家庭”宣传画、邻里协作公约、宣传板,有的还举办书法、绘画作品展示。芦家二干休所4单元赫然挂着21户家庭合拍的全家福照片…  相似文献   

17.
李小晟 《乡音》2014,(10):50-51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上,有两个时期最值得关注。其一为民国时期,诞生了诸如张大千、齐白石、溥儒、吴昌硕等大师级人物。其二为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涌现出像黄宾虹、傅抱石、黄胄、王雪涛、徐悲鸿、李可染等名垂画史的大师。  相似文献   

18.
人生沧桑云海中──记我党著名画家周蕴华傅志泉1987年的京华十月……金风送爽,秋色渐浓。中国美术馆一楼东大厅里,挂满了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画家周蕴华的作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和首都文化界人士300余人出席开幕式。国画大师李可染...  相似文献   

19.
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李奇茂教授与已故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相貌极为相似,凡见过他们俩的人,都说他们可能是亲兄弟。一次,朋友送给李奇茂一本黄胄的画册,李奇茂的儿子看到画册中黄胄的照片,竟然看走了眼问父亲:“爸爸您什么时候去了北京啦!”之后几年里,李教授的朋友也多次闹出错把李奇茂当黄胄的误会和笑话来。这种事多了,李奇茂也纳闷了:真有这么像吗?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6,(23)
正当人们在一箱一箱的底片中发现"Vivian Maier"的名字时,这位才华横溢的孤独老妇刚刚离世。这个一生以保姆为职的摄影师,身后留下17万张底片。虽然各界对她的作品评价各异,但所有人都不否认她的照片"极具感染力"2007年前,美国地产经纪人约翰·马洛夫不会想到,自己会在某天忽然迈入艺术收藏圈。当年,马洛夫打算编纂一本关于芝加哥的地方志,出版方要求他为这本书提供200余张取材于本街区生活的老照片。马洛夫花费差不多一年时间搜集这些旧照,他想到去一些本地拍卖行试试运气,于是花了近400美元拍下了一箱老照片和旧底片。据说是一间民用仓库因收不到租金,将库中旧家具及杂物拿出抵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