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法理来看,我国的规定突出的是强迫二字,与欧美国家的反对自我归罪原则不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核心内容是禁止侦查人员采用强迫手段获取言词证据,并不反对自我归罪,与如实回答义务并不矛盾。目前的法律规定也存在着强迫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嫌疑人不如实回答的法律后果需要完善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  相似文献   

2.
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义务既无法律意义和价值,又不具操作性,不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利益;确立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能较好维护其基本权利,有利于审判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同时,又保留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原有“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两者抵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和冲突。必须认真对待两者的冲突,顺应刑事诉讼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实现为导向,兼顾司法实践需求,降低法律自身的冲突,避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这一法律原则落空,应提升法官的心证能力,去除对口供的路径依赖心理,实现从人证到物证侦查模式的转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降低非法获取口供的诱因,以实现对两者冲突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但同时保留了如实陈述义务。二者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要确保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社会实效,必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对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应当如实回答进行恰当解读。可以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的切割、坚持无罪推定下的坦白可以从宽,抗拒不得从严理念、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设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寻求对二者冲突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2013年1月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本文对我国适用此规定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数据通过表格和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规定适用的具体途径:一是法律方面,包括出台司法解释,细化坦白从宽等法律规定;二是实践方面,包括强化证据主导地位、提高侦查人员业务素质与建立鼓励如实供述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纳入其中,但对与该原则具有密切联系的沉默权制度却没有提及,并且保留了第118条如实供述的内容。这就使得解读相关条文时存在逻辑上的矛盾。通过对国际公约和各国立法的解读,可以得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可以推导出默示沉默权的结论。为解决该原则与如实回答条款之间的冲突,第118条应理解为:如果你要回答问题,就应当如实回答;如果你选择沉默,则无须回答。  相似文献   

7.
现场指认虽然作为一种广泛适用于刑事侦查领域内的侦查措施,却因其在法律上的缺位,与新刑诉法中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产生冲突.对现场指认在立法上予以确立,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可以在不违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和精神下让犯罪嫌疑人进行现场指认,以达到保障人权和侦查破案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常态下行政机关作出的特别行政处罚,“快速行政处罚”与常态下的普通行政处罚程序有所不同,对于快速消除社会危害、及时稳定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应急处置的紧急性,“快速行政处罚”这一全新的制度设计是重大突发事件下行政机关应急处突的关键一招,既是打击新冠疫情期间违法行为数量攀升的现实要求,也是填补突发事件领域行政处罚制度漏洞的实践需要。从一年多的制度实践来看,“快速行政处罚”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点,严重制约了其价值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应急处突的实际效能。建议在《行政处罚法》第49条的基础上,通过梳理风险点,从静态规范与动态调整两方面提出合理对策,以期对“快速行政处罚”的潜在风险点予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际(准)司法条约解释实践的研究,以揭示上下文在条约解释要素体系和实践中的地位及运行机理。争议用语的词典含义往往不止一个,关注上下文的主要原因是为证实通常含义。上下文是选择通常含义的一个助手,任何超字面解释方法的修正者。除直接语境意义上的上下文和第31.2条界定的更广泛含义,上下文可能还包括条文中蕴含的任何结构或计划作为一个整体的条约。直接的上下文主要包括争议词语所处的条文或短语的语法结构——(分)标题、序言、开头语、标点、时态等。条约序言无法律效力,其法律价值主要在于解释性价值。序言在正文方面的意义是作为挑选和修正所使用词语的通常意义工具的一部分。VCLT未界定或使用开头语一词。该词主要用来描述条文的开头语。条文标题不仅是条约的一部分,而且其内容也可能有助于解释用语含义。但标题常太具一般性而不能提供准确的指引。似应在启发的意义层面上理解对VCLT的适用方式,不存在绝对的、普遍适用的解释标准。能被用来获得合理解释的其他技艺、技术和原则,只要不与VCLT冲突,也可接受。VCLT相关解释规则的系统性仍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