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以来,反响强烈,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界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德治国”能否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与人治及传统德治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主体、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确地学习、研究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这个重要提法 ,关键问题之一是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尊崇德治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我们党和国家几十年的治国经验。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以德治国”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古今中外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对于政治的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是求之于内而直指人心。古人讲 :治世在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的主要手段只能是靠“德治”。正因如此 ,讲“以德治国”就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 ,传说中的尧、舜、禹 ,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传统德治思想中对道德重要性的论述,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实践的作用,"德治"传统中有关"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这三方面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德治国"仍需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德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思想的源头。孔子的"德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上。当前我们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倡导以德治国必须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扬弃,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德治"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德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重,二者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互补,相得益彰。实施“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以德治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以德治国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以德治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德治思想非常丰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孔子虽…  相似文献   

8.
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历史教研室主办的全国党校系统“以德治国”与传统治国思想研讨会,前不久在宁夏银川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党校以及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以德治国”的内涵、怎样进行道德建设、“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德治国” 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批判地借鉴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诚信”贯穿我国古代“德治思想” ,我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诚信”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践履诚信 ,实干兴邦 ,是“以德治国”、与进俱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2.
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 ,他关注现实政治问题 ,在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 ,就以德治国的核心 (仁政礼治 )、以德治国的具体方案 (德法兼施 ) ,以及安民与选官等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德治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注重道德教化观点,以民为本思想,德主刑辅、德刑并用方法,为官立身惟正等传统对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深刻;总结历史上德治传统经验,我们今天坚持以德治国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高党政干部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在高校必须实施“以德治教”,坚持“以德育人”,搞好高校的道德育。  相似文献   

15.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继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理论之后,又在2001年1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同时又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把”以德治国”提升到了与“依法治国”同等重要的治国战略地位。这也是“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在治国历程中意义和作用的一种显现。因此,“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必将对我们党的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乃至新世纪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从思想建设的范畴来看,“以德治国”在我党治国实践中具有许多重大意义 首先,“以德治国”的提出,可以归结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国家政治经验的总结。翻开我们数千年的治国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甚至看成是治国的根本。在《尚书》里我们可知,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公”就曾有“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的德治论断。从《尚书》中也可知晓,尧、舜、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方略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本文就“以德治师”是以德治校的首要任务:高校“以德治师”的基本方法;注重实践,在道德实践中强化“以德治师”的实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正确理解“以德治国”思想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这一思想产生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警”是人民警察所处地位和职责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强化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完成新时期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公安机关在深入探讨如何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怎样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之中,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强化“以德治警”。  相似文献   

20.
论以德治警     
认真实践“以德治国”重要思想 ,积极实施“以德治警”方略 ,是公安机关贯彻“以德治国”思想之必然 ,是一项事关公安队伍建设全局的战略性工作。实施“以德治警” ,重点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以德治吏 ;以德育警 ;以德修身 ;以德养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