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丽江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原则要求,不断总结、累积自身经验并汲取别人的教训,认真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1984年,福州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并先后被国家列为综合配套改革、土地批租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以及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超过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工业形成以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建材为主体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彰显,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下一步福州市区域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但是,福州区域经济也存在着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不突出,优势产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定式,把非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他以"两个大局"为平台、以"两步走"为阶梯,建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空框架,他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功能,主张发挥中央权威促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是迫切需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的。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发展成为一种手段而不仅仅只是目的,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如何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合理性内涵对我国"发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龙 《求实》2002,(9):7-9
本文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发展模式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 ,阐明它们各自特色和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从长远看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地区 ,宜于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由于区位地缘、历史基础和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建国后区域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提出重点建设沿海地带,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通过从沿海向内地扩散转移部分传统产业和技术,加…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胡乃武韦伟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十分突出,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在末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矛盾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如何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给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有效的宏观经...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加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尽快融入全球化世界的同时,如何加强国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十一五规划"、"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基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的规范角度,研究其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投资乘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玉惠 《理论学刊》2003,(1):101-10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愈显迫切。经济最优化发展 ,使选投资什么方向、产业结构怎么调整、如何打造吸引投资的区域产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亟待于从区域经济理论中得到明确的解答。本文从产品的产销入手 ,用凯恩斯分析投资乘数的方法 ,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投资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产业投资拉动力、区域投资拉动力、产业凝聚力、产业凝聚度等新概念 ,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 ,试图回答一些区域经济的问题 ,为评价产业和区域经济提供方法 ,为最优化选择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总面积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幅员面积的94%;人口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黎湘  王芳  吴铮 《奋斗》2006,(12):16-18
位于大兴安岭腹地新林区(局)曾是全国最大的森工企业,全区(局)总面积87万公顷,人口53万人。开发建设40多年来,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2458万立方米,上交利税13.28亿元。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可采资源逐年减少,木材产量锐减,林区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凸显。面对这种局面,新林区(局)提出“生态建设固本、工业经济强区、特色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发展,全力打造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五大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4.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冲突不断,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不完全,国内区际开放程度不高,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全国统一市场是不可能的,为此,完善区域市场应当成为现阶段建设市场经济的重点之一。 区域市场的特征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在空间上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依据各经济区域的自然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换的普及程度、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交易活动在  相似文献   

15.
论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政策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新才 《学习论坛》2004,20(7):37-40
区域合作机制包括信息交互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要着力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性政策创新、工具性政策创新和目标性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6.
巴中地区作为一个连片的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区情的发展路子,迅速摆脱贫困,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建区以来地委、行署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和江泽民同志5·29讲话及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分析区情,  相似文献   

17.
文峪位于洛河南岸,因孔子曾到此讲学建文庙而得名。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84亩,辖32个行政村、7748户、29369人。境内有卢敖炼丹遗址,为卢氏得名之由来;有峡谷古寺,为著名旅游之胜地。河滩与河川共有,丘陵与深山并存。卢栾公路穿境而过,为该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交通保障。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实践理性与认知理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国哲学求道与求学的关系问题。本所表达的思想,在理解层面上就是实践理性与认知理性或求道与求学关系的学理;在存在层面上就是与事物本性同一的道或存在和与事物的本质同一的理或在关系的学理;在知识层面上就是价值与事实关系的学理。认知理性内在于实践理性,求学内在于求道,或说认知理性是实践理性的一个环节,求学是求道的一个环节。道或存在是事物生命的主宰,理或在是事物作为生命的秩序或外在形态。绝对价值作为客观性就是事实问题,同时事物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决定事物的类本质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健 《唯实》2004,(12):16-17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大量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在空间地理上的分离,公司总部在特定地域上的集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总部经济产生的原因、总部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一、总部经济产生的原因通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货物、资本、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公司在区位上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很多公司甚至变成了“松脚型”企业(Castells,1989)。有些学者认为,距离在经济上的意义已不再那么显著,交易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采,保山市隆阳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鲜明特点,各地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目前隆阳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进一步发展壮大隆阳区域经济,应从隆阳区的实际出发,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最终实现隆阳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