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2.
回顾自己“为人做嫁”的编辑生涯,想起那些曾经支持和呵护过《随笔》的作家、作者,施蛰存先生是我难以忘怀、久久萦绕于心的一个。《随笔》创办初期,诚如主持创办的编者在第一集《繁荣笔记文学———?随笔?首集开篇》一文所言,它还是一个“不定期”印行的“笔记文学丛刊”,“专  相似文献   

3.
一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文学创作,往往只涉及作家和作品,开展文学评论,也往往限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道路,作品的成败优劣,长短得失,等等。而在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角色”——读者,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甚至不觉察忽略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对。然而,当文学研究渐渐走向深入时,我们便会发觉: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的“忽略”。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就是为读者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吗?离开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欣赏者,还谈得上有什么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的历史?没有读者——包括那些鉴赏力和评论能力极高的读者,即文学评论家  相似文献   

4.
要让社会关注文学,作家就必须关注社会;要写出让老百姓买账的作品,作家心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2006年11月,生活窘迫的湖南籍诗人黄辉,通过媒体宜称想被富婆包养,从而实现自己的写作理想。日前,富婆作家红艳在其博客中主动表示,愿意包养黄辉一年,由此,“包养事件”再次升级。结果,黄辉的行为被大众冠之以“伪诗人”、”文化贱客”、“流氓作家”,评价虽过分了些,伹的确也给人以快意。倘若真有富婆包养了黄辉,这位落魄诗人是否就能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写出惊世之作呢?恐  相似文献   

5.
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他们外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看不起自己,互相看不起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逝,好像在宣布一个大师时代的结束。巴老走后,谁来执掌中国作家协会帅旗,成了一个焦点。继茅盾、巴金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干脆讲:“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关于文学大师,在刚刚开过的文联、作协盛会上,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还特别提到:“…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巴黎一个报告会上,有汉学家提问:“中国有女性文学吗?”在场的中国作家不免都有些茫然。幸亏张抗抗机智,她胸有成竹的回答:“女性文学这个游泳池,对于中国女作家是太小了。”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影视,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影视创作,不能避免地引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文学与影视,该“联姻”还是“绝缘”?  相似文献   

8.
<正> 引子——两个需要在此重提的概念——有关“文学”,在大学中文系的必读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又与哲学、社会科学等一般意识形态不同,它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因而有着自己特殊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如此说来,文学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它  相似文献   

9.
<正> 新时期文学在走过最初的复苏、振兴和繁荣以后,于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部分作家疏离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热衷于描写本能、直觉、意志,极力张扬人类意识中的非理性成分。一时间,似乎唯有写“本我”,写“内宇宙”,写感官刺激的作品,才是文学的“正宗”;唯有标榜非理性的作家,才是真正有才华的作家,这股非理性主义的逆流由注重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而逐渐发展到唯非理性是举;又由非理性一步一步地走向非传统、非道德、非社会的邪路,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分析文学中非理性主义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猛烈地撞击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华夏之子,茫茫商海,弄潮者、赶海者芸芸众生,其中不乏一些知识分子、书生、学者。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出神圣的科学殿堂,赶海去。这些人中有中国文坛第一个脱下“文人绣袍”下海的四川作家贾万超,有曾名噪文坛的作家张贤亮,也有本文所写的主人公王琳,他们搏击商海,几经沉浮,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有的终于事业有成,成为新一代的经理、董事长,有的被足足呛了几大口水,却终于拖回一条沉甸甸的文学“大鱼”,他们的所作所为,追求与寻觅,不正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吗?  相似文献   

11.
求职的误区     
《中国保安》2005,(10):42
一是“盲目攀比”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择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而是观看和打听别的同学往那里签或到那里去,他也就往那里挤,也不管对自己有利没利。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同学找的单位好,自己就非要找一个和他一样或比他更好的单位,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二是“一切向钱看”的误区。有的学生找工作,首先关注的是报酬多少,工资待遇如何。而不考虑革命工作的需要,不讲理想奉献,缺乏创业、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干劲。有的甚至说,只要钱多,干什么都行。对自己极不负责任。三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是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关于严肃文学(或日纯文学、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雅、俗文学的分化和合流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一些人认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协调发展的新秩序,满足人们审美趣味、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的需要,应该允许雅、俗文学的“双向发展”,同时鼓励雅俗文学的合流,“让三种文学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善形象和寻找知音,让雅俗分化与雅俗合流共存,让作家和读者自由选择”。这主张是颇有见地的。但是,也有一种只赞成雅俗“两极分化”而否定雅俗合流或雅俗共赏的意见。有的认为:“文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民间文学是口口相传,有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自己的作家文学,而只有民间文学,用一个人有两条腿的形象来作比喻,她先天性地缺少一条腿——少一条作家文学的腿,单是那一条民间文学的腿,行动起来,既不方便,也走不快。没有文字的民族与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学比较,正是这样。古语说:“言之无文,传之不远。”这句话,本来是指文章的文彩而  相似文献   

14.
文摘精萃     
《时代潮》1995,(11)
天鹅绝唱”——世界名人临终遗言 世界各国的名人在告别人世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各有特色,请看: 作曲家莫扎特临终前突然抬起手臂作出指挥乐队的样子,并且说:“让我最后享受一下音乐的声音吧!” 作家契诃夫临终的话像他平时说话一样简短:“我就要死啦!” 诗人普希金离开人世时的最后一句话是:“生命结束啦,我感到心烦意乱。” 科学家爱因斯坦死前对养女说:“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安心去睡吧!”  相似文献   

15.
<正> 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认为文学是余裕的产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生发为文人“不宜太穷”、“不宜太忙”、“不宜被管得太死”、其文学追求“也不宜过于执著”。这种不大现实的理想境界,现在已退休的资深作家大抵可使之成为现实。在战争年代,在延安,我们党“养”过一批文化人;解放以后,从中国作协到它各地的分会,也或多或少地“养”了一些文人,谓之专业作家。似乎新时期专业作家的数量是增加了,但其社会地位、生活待遇比较而言倒跌落了。这一点老作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末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最初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借鉴,进而发展为整个创作观念的移植,既表明了中国作家力图确立自己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和举步的艰难,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接受现代主义影响来看,中老年作家的障碍主要在于其早年所形成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现代主义的矛盾;青年一代作家则共同表现出一种“精神的孱弱”,缺乏这种人生的理想。后者一方面高扬具有极端色彩的主体精神,扮演传统反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却发现难以找到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作为其创作的精神支点。中国当代文学究竟是向何处去?这是颇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造时间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领导抱怨说没时间.是生活得太过充实了吗?并非如此.在我看来,说自己没时间的人,事实上是缺乏“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工作毫无“计划性”可言.若是上司的话,则证明此人不具备将“权力下放”给部下的气度.或者,仅仅对于自己能胜任的“喜欢做的工作”情有独钟、埋头苦干,对其他工作一概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揭 晓了。山西青年作家张平以一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抉择》荣登榜首。这一荣誉的获得使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注到山西文学的身上,使我们发现,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山西的作家们并没有因为世事的变迁而放弃自己的责任;山西的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潮中,无疑是一股澎湃的激流。随着《抉择》的获奖,它向人们证明,在九十年代,山西文学继‘“山药蛋派”和“晋军崛起”之后,迎来了她的第三次创作高潮。 山西文学的第一次高潮形成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其标志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学刊物…  相似文献   

19.
曾穗菁 《理论月刊》2009,(5):129-13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间的挽留唯有靠同时代人的记忆和书写.今天,关于思想启蒙的声音在部分作家中日渐衰弱和边缘化,或者走向实惠主义的现世享乐,或者走向不问政治的经济攫取,或者走向自然主义的身体写作,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文学创作症候.与庄严的文学目标相比,我们现在的文学到底缺少些什么呢?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学的特色与鲜明的个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复制、不可遮蔽的世界性存在?本文试着从我们今天的文学实践出发,探讨全球化与文学民族性之间所生成的诸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钟翠苗 《台声》2022,(15):106-112
陈映真对台湾社会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其文学注重捕捉人物情感变化,借以调动读者思索,是一位集“文学”与“思想”于一体的作家。哭泣是陈映真小说中重要的情感症候,常用以承载意义。以《归乡》《一绿色之候鸟》为切入口,思考陈映真文学中“哭泣”的呈现方式、内在意蕴,挖掘陈映真对“人如何存在”的思考,并探问其现实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