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去年德国政府确立了其长期推动对华关系的新政策,中德关系的发展令人鼓舞。同时,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欧盟于今年7月5日通过其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对华新战略,10月2日欧盟成员国的外交部长们批准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同中国建立更密切关系的新战略,指出"发展欧盟-中国的关系必须成为一个持续不变的长远目标"。本文试图在此种背景下,通过对中德经贸关系的最新发展分析来展望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的在中德经贸关系方面值得改进和关注的方面,正是推动两国经贸关系乃至全面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杨茜  冯晓  朱彦元 《德国研究》2008,23(4):47-52
随着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加。本文根据区位理论和产业链理论,解释了对德企在华投资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借助数学模型剖析了德企对华直接投资(FDI)的区位要求,进而展望了今后中德经济合作的可能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朱宇方 《德国研究》2002,17(1):13-17
德国现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 2 0 0 1年 10月 31日至 11月 2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中德双方就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法制国家对话、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以及在环保、科技、发展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人权问题的淡化以及在经济合作上的巨大收获是施罗德此次访华最令人瞩目之处。  相似文献   

4.
姜锋 《德国研究》2002,17(4):8-12
本文以中德教育合作与两国各自的利益发展需要为着眼点 ,尝试对中德高等教育30年合作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 ,并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加以分析。文章认为中德两国官方政策层面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目的和利益取向所存在的差异和矛盾 ,并不阻碍双方合作。而 30年中交流不断发展与扩大 ,国家和个人间在教育领域建立起了牢固和深厚的合作关系 ,正是双方不同的利益定位推动了交流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方贸易往来扩大,经济合作全面展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广东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面临着前期开发东盟市场不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热效应的压力和出口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广东自身拥有独特的先行优势、人缘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许多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1998年2月28日,经过了四年多的筹备,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终于正式成立了。这所由中德两国政府牵头、由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合作创办的学院,不仅凝聚了中德两国教育界共同的办学及管理思想,而且还汇集了与中国、特别是德国经济企业界多方面的密切合作,成为一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特区”。与经济特区一样,中德学院这个教育特区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成立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计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1995年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宋坚一、1995年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一)中德贸易继续增加,但增幅比上年有所缩小。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两国贸易额为137.1亿美元,其中我国出口56.72亿美元,进口80.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  相似文献   

8.
陈弢 《德国研究》2019,34(4):21-39
改革开放初期,联邦德国与中国的接触迅速扩大,两国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协商不断增多。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和美国是制约中德双边关系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中德双方集中发展经贸交流,并在全球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合作。这使得双边关系得以克服这些外在的束缚,从而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以及联邦德国的联邦制度给中德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桥梁。同时,当时联邦德国驻华主要外交官员对有关问题的冷静思考也促进了德方对中国的理解。其中,经济因素对中德关系的影响显得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9.
姚家庆 《东南亚研究》2012,(1):41-46,63
本文讨论了东莞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以及东莞地方政府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文章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与外资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跨境合作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地方政府经济外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中国与中亚: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学者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中亚地缘政治的新情况、中亚政局与颜色革命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有中国学者认为,双方经贸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经贸额的成倍增长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关于中亚地缘政治问题,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中…  相似文献   

11.
朱仲羽 《德国研究》2010,25(4):59-64
中德两国政府共同设立于江苏太仓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虽然创建伊始便遭遇了全球金融风暴,但依然逆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深究原因,其主要支撑条件是对外开放早期的机遇把握,整体投资环境的竞争力,具有产业优势的德企批量入驻和推广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的未来政策取向应围绕上述支撑条件,探寻提升和完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印尼是近邻,又是亚洲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区域经济和中国与印尼双边合作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关系更上一层楼。中国与印尼的经贸关系有什么特点?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存在哪些局限和困难?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自2012年建立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伙伴国地位显著提高。双边货物贸易,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总体上,双边贸易结构均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但在中东欧国家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异质性。比较突出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与贸易发展不均衡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未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贸易不平衡问题可在发展中得到部分解决。考虑到中东欧国家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必要坚持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中进入欧洲大市场的“桥头堡”定位。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可以从国际商务、外事和企业商会等多个层次出台鼓励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5.
中俄经济贸易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导向与市场拉动",本文通过对这种合作模式的特性和特殊的运行机制的分析,探讨了本世纪以来两国经贸关系走向稳定发展的背景和深层动力,并对这种合作模式某些局限性及其对双边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作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成果姜大源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已有各类职业学校18000多所,在校生800多万人,高中阶段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已占58%。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德经贸关系的动向及对策宋坚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贸易的1/3是在德国实现的。德国是我国许多传统出口产品和轻纺机电产品的重要市场,也是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供应来源。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很大发展。1996年...  相似文献   

18.
时雨 《德国研究》2012,27(1):106-124
1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谈中德关系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德国的关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德两国加强沟通,深化各领域务实、互利合作尤为重要.我们愿与德方共同努力,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使馆会见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阿斯穆森.双方就世界经济形势、欧元未来、十二五规划及G20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1月5日德国《南德意志报》刊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可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的影响,梳理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在经贸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总结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对前苏联国家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明确指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中俄两国与中亚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方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中德之间发展长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与背景,指出中德关系目前正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构筑着眼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当前两国关系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德领导人发展两国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