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亲自带头起草了1954年宪法,了解此次起草的过程对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和推进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当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中国社会还处于过渡时期,来不及制定宪法。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毛泽东一直考虑制定宪法这样一件大事。按照他的设想,新中国制定宪法,要有三年的准备期,中央是同意毛泽东这个意见的。到1952年10月,三年准备期已到,毛泽东立即把制定宪法的事提上中央日程。根据他的建议,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毛泽东的判断和决定:三年准备期已经顺利完成,拟于1953年2月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研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批准国家五年计划纲要,修改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机构。就在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面临变化时,发生了高岗、饶漱石事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能按时在1953年2月召开,但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虽然没能按时召开,但制定宪法的准备工作没有停止,一直在进行着,而且,毛泽东决定,自己亲自挂帅抓这件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和亲自参加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立宪权的归属、立宪权的行使、立宪程序的遵循、宪法内容的正当性、宪法外在结构的合理性等立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其科学立宪思想为我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何以科学精神完善宪法,依宪执政,进而依宪治国,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文苑》2012,(23):9-14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我国社会正处于过渡时期,党和政府还来不及制定宪法。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毛泽东却一直在考虑国家制定宪法这样一件大事。按照他的设想,新中国制定宪法,要有三年准备期。中央是同意毛泽东这个意见的。1952年10月,三年准备期已到,毛泽东立即把制定宪法的事提上中央议事日程。根据他的建议,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5.
记者:1954年在制定宪法时,有人提议叫“毛泽东宪法”,被毛泽东拒绝了。有没有这回事? 胡绳:有这回事情。在宪法起草过程中,1954年6月毛主席曾经有一个关于宪法的讲话,讲了宪法的一些问题。最后他讲到一点,他说:“有人说,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51次到浙江。他在浙江有两次最集中的读书活动,一次是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读古今中外宪法,另一次是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透过他在浙江的读书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而且能够鲜明地体会到:博览群书,是毛泽东读书的显著特点;独立思考,是毛泽东读书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是毛泽东读书的根本原则。这对我们后人如何读书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三月的北京,春和景明。海内外高度关注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大会完成的各项议程中,对改革、发展的大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是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宪法修正案最显著的一条,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8.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四条对科学历史观提倡的规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构造的肇始和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以科学历史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设计既以1949年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渊源,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方面重大实践为历史基础;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科学历史观”到1982年宪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不只是概念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学术界将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涉及到毛泽东人口思想的形成、内容、地位与影响等方面,关联到毛泽东人口思想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研究中出现了诸多的新观点和新的研究视角,值得认真地总结。本文拟就近10年间毛泽东人口思想的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希望对今后的毛泽东人口思想的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调整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及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宪法或修改宪法来保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统称为"五四宪法")。这部宪法从起草到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从1954年1月9日起,毛泽东领导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重新起草,小组成员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这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奠基人,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的开拓者;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园地中至今放着导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是位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教育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卓越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毛泽东同志在漫长的富有神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中,十分注重教育事业。从教育方针到教育思想,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理论,从对纵向教育思想的扬弃到对横向教育学说的比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他都作了深入地的探讨。如果仅从客观要览的视角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我们则强烈地感受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实质在于“改革”!这一实质是建立在对传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民族思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对少数民族问题给予极高的关注。他以宪法为依据,积极贯彻实施宪法对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经济的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出具体化对策。研究邓小平民族思想和实践,从宪法和历史角度把握其在整体与部分格局中对少数民族问题的深刻见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概括邓小平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5,(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要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如果没有制度的力量,不把规矩立好,经济再强大也会被打败。在毛泽东的力主下,1953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为了起草好这部宪法,毛泽东倾注了很多心力。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  相似文献   

14.
正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向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提议"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据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1月13日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宪法。1953年底,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乘专列前往杭州,开始宪法起草工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9)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又被称为"五四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完成的。毛泽东不仅亲自带班完成了宪法草案的写作,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寓于宪法蓝图,从而使全国人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最主要的思想转型发生在五四时期。五四前,毛泽东受传统教育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很深,是革命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激进分子。相隔几年的两次北京之行,毛泽东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激进民主主义分子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确立应该是在长沙的革命实践中,由北京到长沙,构成了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的路线图;从理论到实际,也成为他早期思想成长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7.
穆兆勇 《党史博览》2003,(10):46-50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1953年12月27日晚,一趟专列载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悄然驶出北京站,向南疾驰而去。专列的目的地是风景宜人的杭州。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到杭州。他到杭州是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起草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事情还得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实施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共同纲…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主持下完成的.这部宪法第一次用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本文试就毛泽东如何决策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始末作一番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9.
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情况,作出筹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宪法的重大决策,并通过全国政协常委会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充分动员和宣传基础上,党领导各阶层人民稳步有序地推进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并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制宪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党领导制定宪法草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制定宪法草案的初稿;组织全国政协、地方单位和军事单位8000多人对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形成宪法草案;组织全民大讨论,对宪法草案作修改完善。最后,党领导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制定通过宪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宪法指引。  相似文献   

20.
王宝治  寇占奎 《求实》2003,3(3):13-15
邓小平同志的宪法思想及其伟大实践 ,是他的法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宪法的最高原则应是四项基本原则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必须充分发挥宪法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和宪法对廉政建设的保障作用。必须发挥宪法的监督作用 ,尤其是加强宪法对执政党的监督 ,使执政党的一切活动纳入到宪法和法律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