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斌  郭春甫  冉志 《探索》2006,(3):69-72
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已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居于首位。有必要根据当前村民自治中选举运行现状并分析乡村关系、两委关系、宗族派性关系对村级民主选举制度的影响,从制度和意识方面给出改善民主选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村级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自治的集中体现和中心环节,对推进村民自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村级民主决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民主决策程序不完善、民主决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采取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完善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健全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四大政治制度新高度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为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绍兴市推进村级民主治理的探索和创新为例,探讨了在民主选举之后,如何推进村民自治的课题。本文认为,选举性民主和经常性民主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推进经常性民主是村民自治运动今后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级治理中具有领导地位和作用。但是从目前一些地方看,对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误识:一种是“代替论”。认为“既然实行村民自治就应该是村民选举的村民委员会说了算,党支部管管自己的党务”就可以了。另一种是“代表论”,  相似文献   

5.
柏欣 《揭阳论丛》2007,(1):65-69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首先是从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开始的。村民选举制度是其他一系列村民民主制度实施的前提保证,是村民自治有效实施的关键第一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以往村民选举实践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当前村民选举制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必要性。本文剖析了我国村民选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现行村民选举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民委员会深入发展受到以下冲击:农村人口流动频繁要求改变村委会人员构成上的封闭性规定、农村地权改革削弱了村委会在村庄建设中的凝聚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对村委会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农村新兴社会组织冲击着村委会现有地位等.为了应对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村委会的选举、监督和罢免等方面做出相应修改,从程序上规范村委会运行.但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无法克服村委会封闭性与准行政化倾向、无法解决两委内耗、村社不分等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其基本思路是:村委会选举时对选民资格认定上以居住地为准;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事权;理顺村级领导组织之间关系,实现村级领导组织和谐共处;实现村委会与农村新兴社会组织融合性相处.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议监会”,是指以村为单位,由全体村民代表在村民代表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若干名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村民代表组成的管理与监督村级事务的自治组织。它在推行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实践特点并发挥出强大的自治功能,是新形势下村民自治、民主决策与监督的新机制,有利于基层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8.
建立村级民主监事会 落实农民群众监督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以来,澧县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全县3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探索建立村级民主监事会制度,从规范选举程序、运行模式和监督方式三个环节入手,弥补了村民自治制度在监督机制方面的缺陷,提高了村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解决“两委”矛盾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票制”是近年来村民自治中的一个新名词。这是一种用不同以往的选举程序,产生农村党支部的新办法。简单地说,即在农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中,先组织民意测评,让村民对党支部委员候选人投“信任票”;信任票过半数以上者,才能成为正式候选人,由全体党员投“选举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国广大农村在实行村民自治后,需要切实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党能否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村民自治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却遇到了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何处理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关于村民自治条件下的两委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和党的有关文件都作出了规定: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同时又要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这样的规定从原则上讲是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农村两委处于矛盾对立状态。这对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当前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中还存在乡镇政府干部制约村民自治的正常进展、村委会干部的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和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与救济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保障自治权不被异化,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真正实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海东地区村民自治水平明显提高,自治能力增强,但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归根到底是关于村级公共权力与支配村级集体资源的主导权问题,实质是传统的村级管理组织与民主选举的村民自治为重新划分公共权利而产生的权益冲突。目前。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农村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部分,村民选举是有效促进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和基础保障。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村民选举日益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但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提高意识、完善法律、强化监督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经过十年试点,村民自治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村民自治进入全面推开阶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防范,以引导村民自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1.民主渠道不畅,自治流于形式。 据村民自治的原则精神,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自治,村民应该是自治的主体。但一些地方的村委会选举没有严格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村干部的产生受上级直接干预,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上级直接干预堵塞了民主渠道,一方面,与村民的心态不合拍,另一方面,村务透明度低,村民自治事实上成为少数村干部的自治,村民对村里的公务知之甚少,干群之间无形中存在着互不信任的隔膜。上级直接干预还诱发了“选时往下跑.选后眼朝上”的现象,一些村干部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听命于上级,为村民服务少,向村  相似文献   

15.
邱国良  戴利朝 《求实》2007,(11):88-91
村民自治实践历经20年,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程序上较之从前无疑具有明显进步。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以村委会选举为例,普遍出现选民的政治冷漠、选举的精英主义路径及较强的工具主义倾向等不足。笔者认为,由于协商民主倡导平等的对话,符合民主的内在逻辑。因此,沿着协商民主的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村民自治走出现时困境。必须指出,在村委会的组成、村委会成员的罢免以及扩大民主范围等方面尤其要体现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什么?有人马上会想到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的确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村委会成员由以往的“内定”到大规模“海选”,推动难,阻力大。 但是,如果以为只要民主选举成功了,村民自治就到位了,那是片面的。 村级管理相当复杂,不是一件简单事。民主选举上来的村委会成员动机不同,能力各异。比如一些第一次当上“村官”的人,虽然在老百姓中有威信,但领导能力却有待提高。尤其对部分怀有各种私心杂  相似文献   

17.
民主选举居村民自治四项原则之首,但迄今为止,在我国一些地方村民自治选举环节,普遍存在着选举过场化问题。村民自治选举过场化问题使人们对当地选举产生失望、冷漠乃至敷衍了事的行为,这不仅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精神相悖,也困扰着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与村民自治的良性成长。通过进行个案调查和宏观分析发现,村民自治中选举过场化的根源在于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和组成上,不适当地理解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并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在村干部候选人的产生环节,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入扭曲为村党支部或村干部提名候选人等。若要破解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其次应加强政府主导和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8.
在村民自治的今天,怎样当好一名村主任?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和保证了村委会成员的权利,但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然而,却有部分“村官”不清楚这一点。有的村主任自身不尽法定义务,或超生、或欠税欠费;有的甚至以不抓计划生育、不交“三提五统”为竞选口号,而且当选后真的这样做了;有的按民主的选举程序当选,上任后却不顾民主程序,独断专行;有的由“保民英雄”变成了违法者,甚到走上了犯罪道路…… 我们不能苛求从民间走上农村干部岗位的“村官”一步到位,十全十美。但由村委会组织法作保障而脱颖而出的村主任必须懂得,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是保障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如果自己首先不按村委会  相似文献   

19.
一是干部选配安置难。材组合并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村组干部谁上谁下?下的人应当享受的待遇如何落实?大家担心“下”的人如果“安抚”不好,可能成为新班子的“对头”,成为工作中的“钉子户”。另外,为适应税费改革的需要,村级干部队伍必须精干高效;村“两委”成页的兼职现象不可避免。村民“海选”的村委会干部与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支部委员能否基本“兼容‘?如何做到选举程序的规范性与选举结果的穗定性”兼得“?干部选配安置要协调这两方面的要求,在村组合并后人心不齐、村级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困难。 二是债务…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5,(10)
村级选举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合法性问题,但未提供治理的手段资源。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伴随一系列政策出台和农村现实问题的愈演愈烈,作为过去村级治理重要资源与手段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愈加弱化乃至虚置,这对村级治理造成重要影响,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层村庄的善治需要坚实的产权基础;未来的土地制度安排,应该增强以集体土地产权为基础的"农民集体"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