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可·波罗大约在1284年到过昆明,留下了对昆明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城中有商人和工匠。这里人口杂居……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小麦。但是,这里的人民认为小麦做的面包有碍身体,所以不吃面包而吃大米。他们用其他谷物加入香料,酿制成酒,清香可口……"(《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还提到,这里是一省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选择这个题目,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留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个群体:他们是酒精依赖者,喝酒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同时把他们的生活变得一塌湖涂;而要想摆脱酒依赖,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与酒精、与自己进行较量!酒依赖目前是一种医学上无法治愈的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物质依赖研究的李冰教授,用“挣扎”一词来概括酒依赖者回归社会过程的艰难,作为酒依赖患者的高儒则说“挣扎”一词蕴涵了太多的被迫与无奈,用“抗争”更积极些,也许会让他们这群人看到的希望更多些。 ——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3.
苗族,是一个喜歌善唱的民族,歌如瀚海。他们既擅长于即兴编唱,以抒发和交流感情;更具有惊人的记忆,随时可以用歌,来阐述人类起源,社会演变,以及解释天文地理等等。这除了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而外,居住在施秉、黄平等地区的苗族中,还有一根奇妙的“歌棒”。当他们在唱那首上万行,号称“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也唱不完的《苗族开亲歌》时,歌手们往往巧妙的带着歌棒,当酒席场上对唱中,偶有所忘,不知如何应对时,白天,  相似文献   

4.
苗族的婚礼多姿多彩,有的地方是哭嫁,不哭个死去活来不肯罢休;有的地方时兴歌舞,不唱个够跳个饱不会歇息。我生活在凤庆县新华苗族乡,从小就对苗族的婚礼耳闻目睹,觉得这里的画把曲、对歌、拦歌婚礼三部曲别有一番趣味。新娘出嫁前的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母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把曲”与大家坐在火塘边聊天。其间,先由主人用事先采好的绿叶吹起一段忧伤不已的歌,表达舍不得女儿离家的心情。这时,代表男方家的“把曲”未成曲调先生情,…  相似文献   

5.
苗族鼓社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黔东南自治州的台江、剑河、雷山、丹寨、凯里、麻江、榕江等县的大部份苗族聚居区,曾盛行过一种规模巨大的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俗称“吃鼓脏”、“吃牯脏”。有同志通过论证,命名为“鼓社节”(见《贵州民族研究》1980第三期),廷贵酒素二同志撰的《苗族“鼓社”调查报告一文》。也有的同志提议称  相似文献   

6.
此风不可长     
日前,看到一辆公共汽车车身广告词中,有“市在必得”四个大字。招摇过市,行人瞩目。最近一段时间,报纸和电视屏幕上频频出现一些广告利用成语,改头换面,以图招徕顾客,似乎形成一种时尚。卖酒的用“天尝地酒”,卖机芯的用“得芯应手”,卖衣服的用“衣衣不舍”,卖药的用“咳不容缓”,卖洗涤剂的用“洗新艳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他们只是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好象太轻了点。如果说他们在玷污祖国文化,坑害青少年,又可能被认为是在用大帽子吓唬人。殊不知这样发  相似文献   

7.
彝族泡水酒是一种醇香而清凉甘甜的水酒。它工序简便却极讲究技巧,每户彝家都能酿酒而酿出的水酒却滋味各异。酿酒时以玉米或荞麦为原料,将其磨成粗粉,如果想让酒色变得金黄也可将原料炒成半熟再磨,但忌炒糊,糊了酒味会有烟气味。然后在粗粉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荞糠蒸煮,熟后放凉并拌入酒曲发酵,拌酒曲要注意技巧,最好是“弹指撒均匀,有如细雨洒”。发酵成功后再次搓和均匀然后装入由杉柏特制的下端开有一小孔用以引酒的木桶内,装酒糟时还须在小孔上垫上一层稻草或麦秆,以便引酒时能起到过滤的作用,装好酒糟后用蕨草盖上并用木炭灰或稀泥密封,…  相似文献   

8.
关于苗族古代社会的鼓社、议榔起源问题,李廷贵、酒素同志在《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略论》)、《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概论》)中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议榔这种立法形式,看来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一书中写道“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这是句实话。在你深入了解苗族之后,你恐怕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苗族命运的转折大约来自5千年前。那时,中华大地上最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有两个,一个是以黄帝为首领的汉族先民,一个便是以蚩尤为首领的苗族先民 九黎。当时,黄帝尚“以玉为兵”,而蚩尤即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销矛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  相似文献   

10.
酒事及其他     
酒是不是好东西 ?这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自会有众多的答案。白居易说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写出了文人墨客对酒的温馨之情。另一位佚名诗人则写道 :“大雪满天地 ,胡为仗剑游 ?欲知心中事 ,同上酒家楼。”寥寥数语 ,道出了行侠仗义者的豪迈情怀。但在现实生活中 ,酒之为酒却并不总是温情脉脉 ,处处流风遗韵。2月1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则消息 ,文云 :春节前 ,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下发“局长令” ,制定“禁酒令”9条 ,并于2月14日正式实施。“禁酒令”禁止公安民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酗酒 ,…  相似文献   

11.
苗族爬花杆“爬花杆”,滇东南、滇南一带苗族喜爱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花杆选择高大、挺直、溜滑的青松或柏树,削校去皮,杆顶礼上簇簇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同时在杆顶挂一葫芦好酒。推举一位德高望众的长者当“花杆头”,并由他选定立花杆的位置。花杆必须在节日(花山节)的第一天早晨太阳出山之前把杆栽好。比赛时,赛手先上杆,后下杆,下杆时要求头朝下,一上一下,快老为胜。优胜者得以品尝杆顶美酒。还有另一种比赛方法是“倒爬杆”,即爬杆时脚朝上,头朝下,以肘脚夹住花杆使劲往上爬,在一定时间内以先爬到杆顶为胜。赛马云南…  相似文献   

12.
沿河土家风情——过赶年沿河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日)过新年,比客家人提前一天,叫做“过赶年”。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在沿河土家人中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在很远很远的年代,土家人的一个部落,聚居在一个鲜花盛开、果实满枝、牛羊成群的山寨里。一天,官兵来了,要把他们赶走。勇敢的土家人,他们不投降,一场战争打了三年零六个月,到了年关之际,为了抗拒外来的侵略,他们杀猪宰羊,抬来大坛大坛的包谷酒,饱饱地吃了一顿,香香地睡了一觉,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准备交战。第二天,是官兵们过年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登田玉隆同志《从史学结合民族学看巴国与苗族关系》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叙述,摘要如下: 1“解放前黔东南苗族中‘有许多痕迹可寻’:黔东南苗族崇拜‘白虎’为祖先,他们把‘白虎’叫‘片甫’”。 2“苗族说:‘片甫’是苗族固有的,不是学自汉族,它也不是‘鬼’(只是祖先),是保护大家的”。 3“对‘白虎’的崇拜不仅是台江县苗族有,在剑河等其他地区的苗族也有。土司时  相似文献   

14.
苗族三角酒     
永善苗族热情好客,凡是喜庆佳节,娶妻、嫁女,迎送宾客,都必须以酒敬献.最隆重的礼节是,用苏门羚角(俗称山牛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右至左依次敬献,边敬边唱酒礼歌.无论敬谁都要敬三杯(也叫三角),三角敬完后再敬下一位,这就是苗族三角酒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今年我省柿子、黑枣丰产,但销路不畅,为了解决农业社、社员推销的困难,避免发生腐烂或损失,经研究决定:一、凡农业社或社员所产的柿子、黑枣如推销确有困难需要酿酒者,经过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后,可由农业社统一酿制果木酒,社员个人不得酿制。对没有酿制条件的农业社,其所产的柿子、黑枣可以出卖给有酿制条件的农业社进行酿制。二、此项果木酒酿制时,如因技术的需要,可以掺兑糠麸,尽量节约粮食。三、农业社所酿制之果木酒,除供农业社及本社社员自用外,应由当地专卖机构按照合理价格(保社农业社有一定利润)统一收购,就地销售。但农业社必须将酿制计划报送当地专卖机构,以便  相似文献   

16.
(一)西周时期“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商朝的暴虐,是殷商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灭亡的教训和西周崛起的经验中意识到,殷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无德”,没有得到民心;而西周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他们“敬德”,得到了民心。因此,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地体现在周公旦的思想中。周公旦认为,“天”、“帝”是存在的,而且“天命靡常”,天命是以德为转移的,所以他指出,纣王“诞淫厥沃,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意思是说,纣王淫法失德,上帝不再保佑他,所以降下…  相似文献   

17.
贺先生是研究苗族史的老前辈,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苗族学者。贺先生在《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苗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一文(以下简称贺文),拜读后,也受益匪浅。贺文虽然是解放以来唯一专论苗族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但不等于苗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就没有争论了。据我所知,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此问题都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意见。本人拜读贺文之后,除了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以外,而对于苗族经过奴隶制的几点依据,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总觉得有些问题,现特提出来向贺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请教! 贺文共分四个部份:即前言,上古奴隶制王朝的苗族奴隶,封建制下的苗族奴婢,边疆割据政权的苗族奴隶。贺文的结论说:“苗族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本族的奴隶主,但他们长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黔东南苗族图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苗学研究的日渐深入,许多苗学专家和史学前辈纷纷发表了不少关于苗族的图腾、苗族和蚩尤的关系及炎、黄、蚩尤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等问题的见仁见智的文章,形成了苗学研究及“三祖文化”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苗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就黔东南苗族的图腾及图腾崇拜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图腾及图腾崇拜 本文要讨论的是黔东南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简要地概述一下什么是图腾、什么是图腾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特点等问题。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思是他的“亲属”和“标记”。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许多诸如地震、旱涝等天灾产生的原因,只好把自然界的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在安排,因而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由于每个氏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有的氏族较多地接触这种生物,有的氏族成天和那种生物打交道,每个氏族都和那种他们长期接触的生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他们与这一自然物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进而认为这种自然物是他们的“亲属”,是他们的朋友、帮手、祖先和保护神,并把这一自然物视为他们氏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庆祝活动中,云南彝州楚雄上演了一场苗族大型演唱会,来自禄丰、武定、元谋、牟定4个县的200多名苗族农民演员,在彝州各族儿女欢庆火把节之时,用他们独具魅力的演唱为楚雄人民奉献了一个祥和之夜。名为祥和之夜的苗族大型演唱会,由楚雄州政协主办,州民委、州宗教局、州民族艺术剧院承办,整台演唱会由“和谐中华”、“祥和社会”、“欢乐生活”、“真诚祝福”四章组成。“和谐中华”,高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发自内心的演唱,抒发出苗族同胞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与兄弟民族团结互助,…  相似文献   

20.
苗族三角酒     
永善苗族热情好客,凡是喜庆佳节,娶妻、嫁女,迎送宾客,都必须以酒敬献。最隆重的礼节是,用苏门羚角(俗称山牛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苗族敬酒有一套传统的规范动作,即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羚角口,右手握住羚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式后,将斟满酒的羚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宾客手中,同时,或唱或说道明敬酒之意。也可先选择在原地向左或向右转一圈或数圈,或者选择沿逆时针方向,在主宾围成的内圆圈转三圈后,再用上述姿式和方法敬酒。这种礼仪是敬酒场合中之大礼,被敬者只能接受不得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