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第三条重申了这一规定,同时对各级组织应尽的义务也做了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安》2001,(7):54
国家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尊严、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维护国家安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对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与权利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动员、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支持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祖国的安全,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基本义务篇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国家的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珍惜祖国的荣誉,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和组织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的安全,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专门机关与有关部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执法实践中,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取证时一些了解案情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不能如实提供情况,甚至拒绝作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法律不了解。我国法律规定,作证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作证行为受法律保护,公民拒绝作证或作伪证应承担法律责任。作证是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国家安全法》第三条重申了这一原则规定,并将其具体化。如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为国家安…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明确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维护和实现好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因此,作为公民,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真正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课程标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懂得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正>苏府规字[2014]6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授予外国公民荣誉市民称号的规定》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12月12日苏州市授予外国公民荣誉市民称号的规定第一条为了表彰和鼓励在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江苏省授予荣誉公民称  相似文献   

9.
论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刘光明邓小平说过,“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转引自(光明日报》1994年10月10日)这是对爱国主义内容的基本概括。...  相似文献   

10.
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宪法,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务实创新;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上册已经学完了,我回想起来,觉得收获很大。在没学《公民》以前,我身为学习委员,对集体的利益一点也不关心,有时也不遵守纪律,更不知道帮助同学们搞好功课,自己只知道学好数理化就行。我学了《公民》上册以后,知道了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学习了《公民》上册里的“热爱集体”一课后,收获很大。使我知道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个人利益离开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6,(6):84-84
10月2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要求国人在境内外旅游时能够注意自身形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3.
跨国有组织犯罪破坏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侵犯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要有效打击这种犯罪,国际合作是基石和应最优先考虑的途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各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有力工具和在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林友金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当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处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国庆40周年讲话中强调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拟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谈点见解,以求大方赐教。爱国主义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又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特殊的行为准则,既是政治规范,又是道德规范。从其本质内涵上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转引自《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见1985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它对于本国国民有三层涵义:一是对争取自己祖国独立富强和民族团结兴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祖国、民族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将自己的前途紧系  相似文献   

16.
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支持和协助,是在积极履行《宪法》和《国家安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法定义务,理所当然地应受法律的保护。《国家安全法》第5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本条所说的“保护”,一方面是指公民和组织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有权受到保护或奖励;另一方面对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公民和组织进行威胁和打击报复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初二《思想政治》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到了“公民的名誉权”与“公民的荣誉权”这两个概念。二者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区别是: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公民的名誉权就是一个人的名声,是指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才干、信誉声望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总体评价。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因此说,公民的名誉代表着公民的人格尊严。因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侮辱、诽谤、诋毁他人的名誉。公民的荣誉是公民在…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3,(5):96-96
张洪波在《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安全是关乎人类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公共安全事件有助于全面具体地保护公民的具体利益。公共安全事件体现为危机和风险,最终表现为对公民利益的损害。公共安全事件的现实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向公民个体的安全困境转向;第二,从外部到被制造转向,人为制造的公共安全事件成为应对的主要问题。反思现代性下的制度化解决,主要是建构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包括兼顾个体性的公共性策略、超越历史性的共时性策略以及突破常规性的应急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权利,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 我国公民享有隐私权,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隐私权这一概 念起源于 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著《私生活秘密权》文中。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制定了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 对隐 私 权 加 以 法律 保 护 。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我国《宪法》第 38 条至 40 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  相似文献   

20.
政策法规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它以国家意志把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既是劳动者在劳动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又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公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主体。因此,《劳动法》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劳动领域保护劳动者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