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即由“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热闹是怪热闹的,但并非都能收到“令其善疑,诱以审问”的效果。一般来说,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均是由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路标,牵引着学生前进。自然,教师的主导性是加强了,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相应地被忽略了呢?会否造成“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讲解”,问答不止、讲解不止、循环往复的局面呢?实际上“提问”不  相似文献   

2.
记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提倡学生反问老师,创造学生反问老师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1.学生反问老师,能反馈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检查出教师所授知识有无疏忽或遗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主宰一切,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学”只能围绕着教师的“教”转,整个教学的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另一半——学生,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还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教师对此要进行否定。而教师的否定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教师否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错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否定中受到启示和鼓舞,产生学习的动力。1.开脱式否定。“你答错了,但这不能全都怪你,可能老师在提问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现在我再说一遍,你注意听别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教师铺好台阶,不让学生因此而感到脸上无光,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2商量式否定。“你答得不错,可老师觉得还不够全面,如果再补上XXX就更完整了,你说对吗?”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  相似文献   

5.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转。学生不愿意提问,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善于发问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很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课程改革促使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  相似文献   

6.
速读     
《人民公安》2008,(2):6-6
“教授怒斥逃课生”引发的争论 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怒斥学生”一事看来,以前大学生对学校或者老师儒家式的“逆来顺受”,在“80后”身上是很难再现了,当大学生神秘光环被市场经济无情揭开后.老师也被工具化——给学分的工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挣学分、捞毕业证和用高校毕业证作为“敲门砖”给自己找一份好的工作,面对大学生的需求,老师要给他们知识,一些学生只要学分:老师要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只求一张文凭。  相似文献   

7.
所谓课堂提问的“贵族化”倾向,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局限于少数“尖子生”。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种倾向危害多多。 危害一: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原则。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给学生以普遍的人文关怀。既然受教育权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的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上课总是提问几个“特殊”的学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形成教育过程中的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8.
不搞争论──一个伟大的发明王书云,胡伟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发明─—“不搞争论”。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9.
“又错了!”,“纠正过的错误为什么重犯?!”一些教师时常这样抱怨学生。其实,出现这种情况,除学生方面的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纠错时未引导学生进一步“究错”——产生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或失误是在所难免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出现负迁移;缺少分析判断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是非和理论是非的能力;审题不认真,粗枝大叶;思维混乱,卷面不整洁等因素。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要善于剖析学生解答问题产生错误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论文答辩是检验、审查论文的一种补充形式。所谓答辩,简言之就是有“问”有“答”,也有“辩”。也就是主考教师和有关专业的教师与论文的作者——毕业的学生面对面,由主考教师或其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当面回答。 论文答辩一般由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三至五名该学科的教师组成。对论文中的  相似文献   

11.
<正> 1、“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同志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生动形象而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党的十三大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确立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值得我们额手相庆。因为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实力对比再也不允许我们纠缠于是“白猫”还是“黑猫”的争论,再也不允许我们在这样的争论中徘徊不前,而要求我们以能否“捉老鼠”作为“猫”的取舍标准,否则,我们就真的要被开除“球籍”了。我们希望能把党的十三大确立的生产力标准全面地贯彻到底,因为惟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得救。 2、生产力标准的确立,仿佛是向着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  相似文献   

12.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13.
谁是上帝     
云溪子 《小康》2012,(7):110-111
耶和华无所不能,众人求他,于是他成了众人的上帝;今天的生活中,众人有所求的人,才是上帝上帝,是基督徒心中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可如今,许多与基督教根本不沾边的地方,却常常请出上帝。譬如医院大讲"患者至上"。既然至上,那患者就是上帝了。商场里更是明言张扬"顾客是上帝"。起初听起来,觉得心里很明白,这大概是说,救死扶伤是医院的最高宗旨,医院、医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患者服务的;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一切以顾客的需求为转移……可是,到医院看看病,到商店买买东西,便使人变得糊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提问。然而,根据本人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担心老师提问的问题自己不懂,因此总怕被老师提问,导致整节课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借助了《开心辞典》的求助方式,即当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允许学生向周围的学生进行求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古人说过:“成功是自信心的动力源泉。”因此,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信心就越大,创造力就越强。允许学生…  相似文献   

15.
无悔的选择     
孩提时,我便开始编织一个美好的梦想─—长大当老师。也许是我虔诚的想法感动了上帝,17岁那年,我终于跨进了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人说:幼儿教师不就是天天管着一群孩子吃喝拉撒、顶多再教点1+1=2的简单知识的“娃娃头”吗?面对这轻蔑的议论,我要说:朋友,你错了。这看似“娃娃头”的职业正是人世间最崇高的职业,幼儿教师所肩负的是人类最神圣的使命─—托起明天的太阳。当我刚刚走出校门,带着美好的憧憬,踏进这“小人国”时,不知是甜?是苦?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头…  相似文献   

16.
有关部门曾对120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而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是“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  相似文献   

17.
第一、检查式提问。这种提问要求有教师问并有学生答,教师所提问题是上节或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范围不大,题目也较小,如“是什么”或“为什么”等。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更好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和听课。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提问进行课堂总结,以点带面,使全体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看到两个教学案例,一是贾志敏老师执教《程门立雪》,要求学生用生字组词时,一位学生将“尊”组成了“尊守”,在该生自己不能改正的情况下,贾老师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帮助:“遵守的遵去掉走字边是尊敬的尊。”并要求该生复述一遍。谁知直到第六遍时,该生才真正把“尊”、“遵”二字区分清楚。贾老师立即建议同学们用掌声对该生的进步表示鼓励,并指出:学习就是这样,上百次的失败,就是为了一次成功。二是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全神贯注》时,指名一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该生将“斯蒂芬·茨威格”读成:“斯difen·茨威格”。于老师立即给以正…  相似文献   

19.
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是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教师有时也可别出心裁,反其道而行之,在“错”字上做点文章。一、直接示错。这是指教师把一些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直接以错误的面孔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错在啥地方”,这种方法可应用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传授。二、故意埋错。这是指教师将一些学生不易区别的知识故意混淆,让学生有一次“吃亏”的经历,从而在思想上引起警觉,不致在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三、将错就错。这是指教师顺着学生的“错”生发下去,以学生的“错误”理解去推理其他相关知识,从而得出一个前后矛盾的结论来,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备课卡片     
尊师礼 1985年2月25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发出通知,向全国少年儿童、少先队员倡导“尊师礼”。尊师礼具体为六个提倡: 每天到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时问早或问好; 上课前师生相互问好; 进老师办公室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 离校前向老师说“再见”; 校外遇见老师要行礼或问好(鞠躬或行少先队队礼); 少先队组织在教师节前后为老师举行小型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