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部90年的中国共产党成长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后又经列宁的发展才于20世纪初真正传入中国,它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能否正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什么是结合,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时代化和民族化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指导新的实践.本文从其精神内涵、必要性、未来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讨论,以求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指导不是机械实现的,而是紧扣时代主题,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是时代主题,内在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需要,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多视角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促进该学科深入发展的关键。因此,在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等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从区分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实践检验的相对性相统一、坚持未知大于已知等视角来进行研究,这将会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遵循一定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为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经验:理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思想条件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时代要求是依据已经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和新的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主体条件是与群众共命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伟大战略任务。研究探索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及意义,搞清楚其内部结构与相互关系,真正掌握推动此项工作的着力点,对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问题,学界存在诸多不同认识.认识不同,源于标准不同.根据毛泽东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判别标准有两个: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二是开始“创造些新的东西”.照此标准,笔者认为,中共二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肇始:二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厘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党的最低纲领、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等,也形成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东西”,包括指明中国革命的对象与动力、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地位及作用、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奋斗路径和目标等.  相似文献   

10.
刘铁明 《探索》2005,1(2):10-13
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和教材来建设时,如何避免这门课程和这本教材成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简单串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侧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批判地总结继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及国情。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其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立足于时代主题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及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近些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可谓热点.学者们的分析都各有自己的见解,对读者帮助很大,对深入研究十分有益.我以前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近年来再做深入研究,形不成什么系统的观点,只是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引发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李远方 《世纪桥》2012,(17):47-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同步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科学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应当更合理地表述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征在特定时空上的反映,所以要从“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化”;马克思卜义哲学中国化的“化”的理论样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体。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从其理论形成过程、内容内在联系、价值取向和实践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整体性,才能科学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党的八十年的经验集中于一点,就是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八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毛泽东思想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理理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直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的预测和分析,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研究,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同时开展学术批评,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于歌 《世纪桥》2014,(1):69-7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